2024年1月23日星期二

日不落

 1.东8区-香港-新加坡地区银行账户

香港汇丰-渣打-中银三大发钞行账户

新加坡渣打银行账户

可以收发 香港、新加坡本地转账、可以接收国际电汇、熊猫/wise第三方汇款平台转账

OCBC 新加坡华侨银行

实体卡节后申请

2.零时区-英国银行账户

IGB-Ifast Global Bank 可以收发英国IBAN转账、英国FPS转账

瑞士瑞讯银行 Swissquote 可以收发IBAN转账、SWIFT电汇、瑞士境内转账,实体卡预付卡。

kuwe0777

3.西八区-美国银行账户

cathay bank 美国国泰银行-checking account 支票账户

可以收发:美国国内电汇,国际电汇,ACH转账,zelle/熊猫/wise第三方平台汇款

皮钦察银行 BANCO PICHINCHA :

厄瓜多尔最大银行,可以收国际电汇,定存利率7.95%


4.汇款平台

wise:  

有visa实体卡

账户直汇:EUR IBAN/SWIFT收发,AUD BSB本地转账收发,CAD 本地转账/SWIFT电汇,GBP IBAN/SWIFT 收发,SGD 本地转账收发,USD ACH/SWIFT 部分国家收发

第三方公司汇款:所有国家SWIFT收发,以及大多数金融中心低价快速汇款。


熊猫:

大陆←→香港汇款

主要国家之间的快速汇款。


payoneer:只能接收当地国家公司汇款,并提现到自己的账户。

USD EUR GBP JPY CAD AED

赚取100USD获得实体卡,赚取500 USD 获得AUD收款账户,赚取10000 USD 获得SWIFT收款账户


5.交易所

币安 Binance:CNY购汇

Bybit:第二身份开户/有mastercard实体卡

欧易 OKX:CNY购汇

Bitfinex:第二身份开户


6.出金平台(野鸡pay)

Unioncash/Paytend: mastercard实体卡

Dupay: GBP IBAN/SWIFT汇出,EUR IBAN/SWIFT 汇出,USD SWIFT汇出,mastercard/visa 虚拟卡

moonbank: 匿名mastercard卡片

Onekey Card: India USD mastercard,US USD visa

(pyypl):中国大陆用户无法登录,正在重新注册

advcash: IBAN汇出到银行,可申请实体+虚拟 visa/mastercard/银联卡

(Fomepay):

Pokepay:可修改姓名的虚拟卡


7.硬件钱包

Ledger:支持电脑/手机登录,质押灵活

coolwallet:卡片式便于携带,不支持更换手机

助记词钢板:按照顺序3位+逆序3位加密,密码是3位密码。


8.在线兼职平台


9.省钱的消费方式:

多多买菜:按照当地市场价购菜

淘宝:按照全网低价购买优质商品

饿了么吃货卡:10~20 CNY解决餐食问题

美团:支持境外银行卡支付购餐


10.港美股券商

香港:富途牛牛,长桥,盈立

美国:BBAE必贝证券





2024年1月21日星期日

大般若经要解- 不可得义

 本单元要谈的是「不可得」。《心经》里有一句:「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其实就是「不可得」的意思。

为什么要谈「不可得」呢?因为一般人执着于「可得」,以为可以从现实中得到什么;大般若经的「不可得」就不能解释为「不可以得到什么」,因为「不」是一个独立的语意,是依于「可得」而言「不」,如果把「不可得」当成「不可以得到」,那就成了命令式的语句,佛法是没有命令的言词,这在名相的认识上首先要把握的。


为什么说「不可得」呢?因为「无所得」。一般人总执着于「有所得」,那就是「可得」,举个例子来说:男女结婚,男的喜欢女的,女的也愿意嫁给男的,但对于女的来说,心里并不一定爱那个男的,她可能爱的只是他的财产、地位,所以男的只娶到人,并未获得女方的心,可见表面上好像得到了什么,其实对男的来说,得到的只是色身;女的得到的是物质,两者都是从物质上去取得,并没有精神上的结合,因为“心”是精神作用,“人”这个色体、地位、财产都还是物质,所以在精神上是「无所得」的。


因此常有这种情形:夫妻感情很好,一方临时出门去旅行或回娘家、出差…,心却还留在家里,这就可以发现「可得不可得」的道理了。再举一个例子:吃饭时有饭、有菜,但往往人会强调色香味,甚至强调所谓的「名人名菜」、「满汉全席」......其实,不都是吃吗?但有人主张粗茶淡饭,讲求「菜根香」,而是不是这些就是好的,那些就不好呢?其实都还在物相的「好」与「不好」上执着,可见「不可得」不是「不可以得」,而是究竟你得到的是什么?如果认为得到了什么,事实上并不尽然,因为你得到的只是自己认为的。


比如:「吃的问题」,我们需要的是营养,吃得再好,如果营养过剩也会成病。相反的,粗茶淡饭菜根香,如果营养不良也会生病,可见饮食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健康,吃得好或吃得差并不是问题,营养够才重要;但人往往不以这种方式来看,误解了「不可得」的意思,比如:吃东西讲求色香味及营养,也没错!但有些人却认为是一种浪费,吃那么好难道就会多长一块肉吗?吃的不好就会死吗?甚至把话题转成──你看这个世界,有多少贫苦的人,什么都没得吃,难道他们不是人吗?如果以这种方式去认识「不可得」,好像也不对的。


以吃来说「可得不可得」,要从什么地方去认识?其实吃得再好或者不好,都不是问题,为什么而“吃”才是重点;如果把握「为了维护身体的健康」这个原则,就无所谓「可得不可得」了,因为即使山珍海味,色香味俱全,能保留的也只是营养成份,剩余的还不是变成废物?虽然如此,但也不能说:反正吃得再好,最后不也成了排泄物,又有什么好执着的?!


其实说「好」,还得看定位在哪里?如果吃的营养,足够身体的需要,那就吃对了,否则不是营养过剩就是营养不良。由此可见「不可得」并不是「不可以得」,其中在乎的是「你做这件事究竟为了什么」?能得到什么饶益?如果不能把握这些原则就是有「可得」、「不可得」了。

所以说:「不可得」,不是否定你的「可得」,只要是人都得维护色身。目前有的年轻人不喜欢读书,搬出的理由是:「王永庆也是小学毕业的,他的公司部下不都是大学生、博士吗?为什么一定要念那么多书?」这些话听起来好像颇有道理,如果再问:「那你能不能像王永庆一样呢?难道不读书就是王永庆吗?」再看许多学佛的人说:「学佛又不一定要认识字!」其实认不认识字不是问题,但若为了强调六祖惠能大师不识字,也能成为一代祖师,那就变成有「可得」、「不可得」了。再说六祖惠能大师不识字,你的修养及境界能不能跟他一样呢?


就像学佛,你是学释迦牟尼佛的「八相成道」,还是学他的道理方法?其中有很大的差别,如果学的是释迦牟尼佛的「八相成道」,那得先找一个国王投胎,成为他的儿子,因为释迦牟尼佛的第一相是太子身,你看!头一个就不可能了,其他更不用谈;如果学的是他的道理方法,那些道理方法就是他实际体验出来的心得。「学佛可以成佛」,而现在有很多人学佛打坐,就学那雕刻的佛像金身,其实,那不是学佛而是学木头。


所以,找许多理由否定「得」或「不得」,都不是「法」,只是一种自我意识而已,因为人世间的一切都是以自我意识来看,认为我可以得到什么?已经得到什么?或者说拥有了什么?事实上,真正拥有了吗?再看台湾这些年,常常有许多大工厂,一把火就把它烧得精光,七、八年前有一个开计程车的,他的计程车是“宾士三百”,令人颇觉奇怪!为什么开计程车还用那么好的车?当时我的反应就是:这个人绝不是开计程车的。后来被新闻记者发现了,采访他,他说:「我原来是个董事长,因为生意失败了,将所有的设备卖了,把债还清后,只剩下这么一部车拿来当赚钱的工具」,有人劝他:「把这一部车也卖了,换一部比较便宜的车,不是更好吗?」他说:「你错了!如果这样,我就会一辈子开计程车了,如果我开着这么一部曾经当董事长时的车,至少还有一种刺激、策励的作用。」这就不是一般人可以想像的,从这个例子来看,你说究竟「可得」还是「不可得」?


可见,你是你,他是他,其实任何一件事,都不能以自己认定的就算数,因为自我的分别意识常会去做选择,这些选择往往都是执着、计较,所以大般若经才要谈「可得不可得」。

进一步谈「法」,究竟「可不可得」?以病与药来说,药是治病的,病需药来治,好比吃了感冒药,治好感冒后,是不是药有效就再多买几瓶放着?其实,感冒既已治好,若还执着于药,岂不等于准备再患感冒?要知道,下次感冒的性质有可能不相同,那么这个药也不一定有用了,这是「不可得」的一个观念。


再进一步看,药本来是治病的,病好了,药也没有用了,为什么还要去执着?所以,这也是一个「可得」、「不可得」的道理,但这是从「现实面」来看,现在再从「法」上看「烦恼与菩提」,如果烦恼是一种现象,菩提也是一种现象,但如果没有道理方法,你能不能从烦恼中显现菩提?那是不可能的!可见,必须运用佛陀的道理方法转烦恼成菩提,一旦烦恼消失了,菩提展现了,这个「法」对你(妳)也就没有用了,如果以后有同样的烦恼,也不可能拿同样的道理方法去化解。


所以,为什么佛法会有八万四千法门?就像有人说:你看基督教的圣经薄薄一本,佛教的经典却一柜子都装不下,其实,一味单方不能治百病,因此经典上特别强调一句话──「应病与药」,相应于什么样的病,给予什么样的药,等于说有什么样的烦恼,需要什么样的道理方法来对治。因为,人的烦恼在名字上相同,内容却不同,而且每一个烦恼涉及的“为什么”都不相同,所以若谈「可得」、「不可得」,从「世俗的现实」以至「法的认识」都须要正确的观念。


如果世间法不可得,其实出世法也不可得,甚至于佛法也不可得,既然「不可得」那还要它做什么?因为,世间法是佛法的基础,出世间法是依于一些道理方法,怎样去突破世间的缺失,所完成的圆满才叫做佛法,这只是一个理论,其中的关键性系于佛陀的道理方法的运用。其实,如果你已经是佛菩萨了,释迦牟尼佛的道理方法对你来说没有一点用处,但真正没用吗?也不尽然!因为,以个人的修养来说,已完成了,但如果要帮助别人仍需要它,这其中是不是就有「可得」也有「不可得」?


所以,千万不要把「不可得」,认为就是「不可以得」,那就变成命令了,佛法不是这么说的,它是依于世间人认为「可以得到一些什么」或者「可以拥有一些什么」,但其中还有「不一定」,比如:以某一时间性来说,可以!但换了一个时间,可能就不可以了!因此这「可得」与「不可得」,还有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也就是说在某一个时间上它有这种现象,但在某一个空间里,可能不一定用得上,即使在某一个空间用得上,时间也绝非相同,因为任何一个时间有不同的空间,任何的空间也有不同的时间。


所以「可得」与「不可得」,不可一概而论,举例来说:比如学会了中文,口说可以,但并不表示会说就一定认识字,就算认识字那也不一定会写文章;相反的,如果会写文章就一定认识字,也一定会说,虽然有可能不一定说得很好,你看这中间有多少的「不一定」?所以,「不可得」的「不」就是「不一定」的意思,它不是肯定的。因此「不可得」是从「无所得」而来,而「无所得」又是从「有所得」突破而显现的;所以,要把握的是这个「可得」──由「有得」而来,唯有突破「有得」,才能够达到「无得」亦即「无所得」,最后突破了「无所得」才能再进入「不可得」的法义。


再举一个比较容易把握的例子,比如:这本“大般若经”谈的是佛法的道理方法,如果从第一篇到最后一篇全都看过了,也了解其中的道理,但究竟你得到了什么?如果你说:「当然是得到其中的道理方法」,但别人如果跟你开玩笑:「请你拿给我看看!」「可以呀!你听我说!」推究一下,发现:没有书本为什么你能记得这么多?你又把道理方法放在哪?若说放在第八识,但第八识又是个什么样子?真正要探讨的是:你说「得到」一定要有个地方存放啊!可见,这所谓的「得」是已经突破了「有得」,它是一种「无得」的现象,亦即本来是「有所得」,得到其中的道理方法,但究竟放在哪里?这是一个「无所得」的现象。


以上是从相上来说,从「有」的突破到达「无」的现象,才有机会进入「不可得」的法义;比如现在读的是一部“般若经”,但有人还是认为《阿弥陀经》较适合他,因此“般若经”再怎么好,对他来说也没有用,所以,真正在乎的是要达到「不可得」的境界,才说一个法师应该对「三藏十二部」都要熟练,绝不能只懂其中之一,而其他的都不会,那就不算是熟悉佛法的法师了,因为对自己而言,你只能够说你专修什么,如果要度众生,的确,人家需要什么,你就要能说什么!否则只是「有所得」而已,连「无所得」的境界都没有,当然更不可能谈到「不可得」了。

由此可见「不可得」是从「有所得」突破,才能到达「无所得」的,而以「可得」的法义去看它的「不一定」,这才是「不可得」真正的法义。

2024年1月19日星期五

民主与民粹,你分得出来吗?

 传说中有一对双胞胎兄弟,哥哥声名远播,能够邀请到他来long stay的地方,人民的生活都能幸福美满。至于双胞胎弟弟则是调皮捣蛋,出现的地方往往鸡飞狗跳,不得安宁。麻烦的是,哥哥到哪里,弟弟往往也形影不离。

他们长相非常近似,连天天和他们相处的人,有时都分辨不出来谁是谁。麻烦的是,他们不但只是外表像,还有许多行为模式也有类似的地方,最大的差异,是两兄弟的内心世界完全不一样。他们的名字,叫做民主和民粹。

民主和民粹在讨论公共政策时,表面上都是吵吵闹闹,意见多元。但仔细看,民主的态度虽然有自己的观点,但仍愿意倾听对方的声音;民粹则对不同意见恶言相向,并以对人的羞辱,取代对事的讨论。民主努力用单一标准看待不同的党派人物和事件,民粹则是双重标准,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民主以事实和证据为基础讨论事情,民粹则以听说和编造为本业,信口开河、说谎造谣从不负责,还常常躲在邻居大哥自由的背后,洋洋得意。

民主常出现的时候,人们觉得掌握了自己的前途,一片光明。民粹常出现的时候,就会是非不分,国家空转。可麻烦的是,两兄弟打起架来,因为民粹的手段招式比较狠毒,民主常常被打得鼻青脸肿,无力还手。

选举时更可以看出两兄弟的差别。民主重视政策,用理性思考选项;民粹凭感觉,用情绪引导决定。民主的辩论过程谈愿景,民粹的辩论专注人身攻击。

在治理国家时,民粹往往走最多人大声鼓掌的方向,而民主则常瞻前顾后,考量所有决定的短中长期影响。民粹常常可以在短时间振奋人心,民主的效果则往往要长期才能浮现。可惜现代人,耐性不佳。

民主的媒体关心国际局势和国家发展,会适时提醒阅听者做深层思考。民粹的媒体炒短线,以收视率为唯一考虑,标题或内容以尽量耸动及煽情为目标。民主的媒体报导严谨,力求正确,若偶有不确实处也必须付出极大的形象和信任代价。民粹的媒体求短暂效果,报导有误请自认倒楣,明天继续,还可能加码。

民主的政党,执政时不滥用权力,尊重在野意见;在野时就事论事,扮演对国家忠诚的反对党。民粹的政党,执政时挟民意自重,不在乎程序和法律,塑造个人英雄和崇拜;在野时为反对而反对,一切作为以获取政权为目标。

台湾社会在20多年前,风闻民主的好名声,也向往他带来的生活方式,努力想把他请到家里来住,结果过程中这对兄弟轮番出现,有时候让大家看见向上的希望,有时看到的是空转的绝望。最后到底是谁会定居下来,现在还无法定论。

这对双胞胎兄弟带来的困境和挑战,绝非台湾所独有,在世界上好多地方,有时民主哥哥占了上风,有时民粹弟弟全面获胜。甚至有时大家以为民主已经巩固了,结果突然民粹又成功地把他赶走。这是一场持续不断的争战。

有人说民主这个人,太理想化、太完美到可能不存在。也有人说这对双胞胎是连体婴,有一位在的地方,另一位一定也在,只是不同时地两兄弟凸显的性格比例不同而已。如果整个社会愿意同心协力,认真耐性地寻求民主,最终还是有可能找到。有时候,可能真的要等到大家受够了民粹之后,下定决心把他赶走,民主才能安安稳稳地长住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