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四个月第一次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谈转硕这件事。抛开对老板的不满来谈个人原因。其实来说我们课题组来说,我们老板算是有钱,而且肯花钱,又对我们比较纵容的。当时老王还建议过我转导师。读不下去博士还是自己的原因比较多吧。沉不下心思做科研是最大的问题。
国内科研圈子一团糟,国外也好不到哪去,只会更严重。国内科研环境起码还受学校层面的制约,国外全凭老板喜好。博士还是适合衣食无忧的人来读。人会说谎,而钱不会。当你午夜12点扶着摔伤的胳膊等打车,以及等CT结果的时候,能帮助你的就只有口袋里的东西。而不是自己以外的名声,朋友,权,等等一切,包括家人。没有钱,你连CT都拍不了。人类是一种非常脆弱的生物。钱很重要。
研一穷得底朝天,那是真的穷。入学两个月没有任何收入。然后出去做兼职。很多事情是无怨无悔的事情。你做了之后就没有回头路。研一的时候助研是1250元/月。本科时候每月800~1000,但不够了,或者有其他理由,可以跟家里要。或者自己多取一两百。这里说的助研其实是助学金,统称助研吧。助研区别于家里给的钱,家里给的钱再少,只要有理由都能要。而助研给的钱再多,只要花完了就没了。
顺带一提,第一次真·助研费是在2019年3月到的手,距离入学已有半年。
所以研一的时候做兼职真的是昏天黑地。上课做下课做。钱这个东西和自由一样,上瘾。很多人可能只是懒上瘾。其实赚钱也是上瘾的。人类世界很多东西都不是依赖于强迫你做某些事。而是诱惑你做某些事。工作是会上瘾的。
所以研一还挂了科。
研二就继续赚钱,专挑赚钱的活儿来做。助教,以及兼职。科研?不存在的。如果发一篇SCI给10w,我能发5篇。“不打粮食的事要少干”。当时意识到了:钱在赚,但赚钱的速度赶不上花钱的速度。
然后就开源节流。开源节流为了之后的租房提供了很丰富的财力基础。以及培养了超低功耗维持运转的能力。经常把人比作CPU,插电的时候,主频要能升得起来。用电源的时候,主频低了,功耗低了,但不耽误干活。就是这个道理。
最开始大概是每天60元的限额,逐渐到寒假降到每天50元。不含大件。
放假回来就是研三,赚钱的势头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更猛了。可能对于一些事情的规划就是出于直觉。过往常常被坑的经历就必然会导致做事留有余粮,要有应急预案。
余粮和应急预案是两回事,怎么把他们弄到一回事上面,是个很困难的技术活儿。如果你去发传单,可能就没时间做会务。如果去做会务,就没时间发传单。如何让能够持续生存的业务线作为应急预案。这在当时是花了不少力气。
稳定不等同于固定。后来转硕之后,之前存的余粮,学的技术,以及hx的操作,以及家里的支持,以及,最关键的,长期与人打交道积累下来的稳定,可信赖的客户,成为交替变化时期的资源来源。也就是转硕而待遇基本持平。
依然是开源节流,吃的费用经过测试,最低能够降到450/月,其他500。这样就可以保障做一些基础的职业,而不会吃不上饭。比如开机床和送外卖。出力干活赚钱不丢人。
花这么大力气布局,最后就用上了。或许其中某一个业务线是不可靠的,或许某一个业务线在某些时间段是不可靠的。但是业务数量庞大,同一时间总能找到资源。这就形成了资助体系的动态稳定。
通俗的说就是转硕之后不但能吃到饭,还能吃饱,吃好。还能自己承担科研经费。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