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2日星期三

说一说西安的魔幻情节:疫情防疫两年了,西安仿佛处在另一个平行世界?

 说一说西安的魔幻情节吧。


1.上班须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然而一码通故障,无法显示核酸报告。公司无奈之下,要求员工进门前发誓自己做过核酸。


2.公交车无法查验核酸报告,同时又不限流。一堆人排队,司机挨个手动登记身份。


3.地铁也查不了核酸报告,也不限流。挨个手动登记身份。


4. 核酸系统崩溃,很多已经采集的样本登记不上。核酸采集点被通知把已经采集的样本就地扔掉,回头重采。


5.要求48小时内核酸阴性,然而核酸结果30小时才能出,所有人只能在18小时之内集中扎堆做核酸。薛定谔式核酸检测,检测时间没有严格规定,没有事先通知,结束时间随心所欲。有时去现场了,检测人员没到位,并且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到位。有时排着队,突然被告知,检测提前结束。


6.群众们顶着寒风,在航天星河公园核酸检测点排了五个小时队,直到夜幕降临,得到的消息是系统崩溃了,各回各家。


7.12月25日考研,20日被封闭在学校和小区里的考生依然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考试,怎么参加考试。高校让考生联系教育考试院,教育考试院的电话始终占线。(作为对比的浙江,早在月初就出了滞留浙江考生借考办法,从外省调来23个考点共12000多种试卷,同时教育考试院开通16个电话,专门给考生答疑,安抚考生。)


8.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告诉市民为减轻系统压力,非必要不展码、亮码,潜台词是西安市民没事喜欢亮码玩。


9. 某小区门口贴封条,上了链锁,之后就没人管了。三天没人送物资。有人饿得用刀砍门锁。


10.西安科技大学,四天三次全员核酸,同时期末考试正常进行。志愿者才下考场又上核酸检测现场执勤,执勤完了继续考试。同时老师们出于监考需要,每天往返于雁塔区和校区之间。封校封了个寂寞。


疫情防疫已经执行了两年,但以西安的表现来看,他们处在另一个平行世界里。

2021年12月12日星期日

 前几天买了一本书叫此生未完成,看完很感动,也学习不少知识。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长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杀),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2021年12月8日星期三

牛客访谈 | 35岁的你也可以不拉滴滴,腾讯大佬这样说

与往年相同,牛客访谈如约而至!

随着一批批的牛油入职,站内很多小伙伴开始关心起工作生活/入职等工作后的话题

因此,牛客访谈特别推出了职场小白系列专访

邀请已工作牛友来谈谈工作以后的心得感受~!


hello大家好呀~牛客访谈与大家如约见面啦!



很多技术新职人或许都会有以下困惑吧:

上了年纪的程序猿真的要去开滴滴吗?

技术人如何避免成为工具人?如何提升竞争力?

要不要学前端?前端就真的天花板有那么低?

大厂面试官如何筛选简历?

大厂面试官怎么考察面试?

工作后怎么学习?如何迅速融入职场?

..................

这期牛客访谈邀请腾讯大佬为大家解除疑虑!

欢迎各位收看本期牛客访谈!!!

嘉宾介绍:

昵称:你的电脑包

所在公司:腾讯

岗位:前端

我们总共采访了大佬10个问题,


希望能够给新职人们一些参考和启发~😉

自我介绍:

我是牛客上的“你的电脑包”,于15年毕业,刚毕业在美团工作了一年多的时间,后来又去了腾讯。在腾讯大约有五年的时间,在这大约6年的时间里,一直从事前端开发的工作。


Q1:2021年应该是大佬工作的第五或者第六年了吧,很多从事技术岗的新人都害怕变成工具人,大佬有什么看法呢?工作后,前端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怎样形成,如何才能不被优化 ?


这个情况在我刚刚工作的前两年也是会有这种担心,产品和leader给我分配什么任务就会去完成这个任务,慢慢做久了发现,每天都在做着没啥挑战和难度的需求,每天做完需求就是看一些技术文章,甚至会划划水,摸摸鱼之类的,起初感觉很爽,但是时间久了发现自己完全就是作为一个工具被使用,有事情了把你拉过来,没事情了就把你丢在一旁。尤其是前端开发这种感觉是更强烈的。


后来我就思考类似于这种问题最根本的解决方案是:如何提高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和对业务的影响力。


其实包括很多开发同学都忽略了一件事情是--“我”都是被动执行者,我的建议是:

考虑如何用自己的技术专长去影响到别人或者产品形态。因为软件开发也是一个工程化的东西,作为技术同学要思考如何用你的技术为整个流水线提效。

做最理解的产品的人。 随着你慢慢的融入团队或者产品线业务,你会慢慢的负责一块业务,作为技术你不单单要对你们的业务代码逻辑熟悉,而且还要对你负责的产品模块熟悉,你要理解这个功能的背景是什么,他能解决业务方或者用户什么问题。时间久了你就能通过你手上的事情,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它,在这个过程中你就是在成长。

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很多开发同学,其实是非常不喜欢分享和表达自己的,实际上做了很多事情,但是不知道如何表达出来,所以最终自己被埋没了。之前我记得我一个同事说过:你技术牛X是你一方面的能力,你懂的把它表达出来是你另一个能力。你要让别人知道你会。

学会学习。要时刻保持学习每一个同学都懂,但是我们在不停学习东西的过程中,你能确保你学习的东西真的对你的工作或者生活有用吗?所以我的建议是有目的的学习或者说针对现有的问题去学习。比如说你特别想自己学鱼香肉丝这道菜,你肯定要去找关于鱼香肉丝的菜谱去学习怎么做,如果你就因为这道菜用了猪肉,你就去看关于如何养猪的书,你不仅仅学不会做菜,反而还会打击你学习做菜的积极性。虽然这个例子和荒谬,但是大家在学习技术的时候想想自己是不是也在犯这个毛病呢。学会学习,或者说学会怎么读书,会让你在学习知识的路上事半功倍。


Q2:很多社畜新人都会认为“前端的天花板比后端更低”,请问你怎么看?若真的要说天花板,前端的天花板到底又是什么?

关于“天花板很低”的这个问题其实我在刚刚毕业的时候也在担心这个问题,前端天花板很低我未来应该怎么去发展呢?


工作几年后我慢慢的感悟到,天花板其实是你自己给自己的一些束缚,而一个行业的天花板很少有人能触碰的到,我理解怎么去提高天花板,更应该是这个行业专家去考虑的事情。其实我的理解的一个人的发展阶段(执行者->推动者->领导者->行业专家)应该是慢慢的从执行者去一步步打怪变到行业专家的。


每上一个台阶都在突破你自己的天花板。刚刚毕业你能把交给你事情完成的比别人快和好,你就是做的最好的,如果不仅能做好一件事情,而且还可以推进一件件小事情的落地,你其实已经超过了很多工作4,5年的同学,如果你还能证明你做的事情给身边的同事,团队或者公司带来效率提升或者利益,我理解这已经是行业内大部分同学的天花板了。


总结一下其实很多同学的天花板我认为其实还在于自身的主动的思考和主动的去落实的意愿不是很强,而且特别安于现状,永远只是做一个执行者,永远在自己的舒适圈,这样你永远只是停留在你自己给自己设定的天花板上。还有工作久了如果你还是把自己局限在前端开发或者后端开发这个角色上,我觉得你的职场之路是非常失败的。


Q3:本科毕业学校不好的社畜,很多只能去普通的公司,但他们中的一部分也想去互联网大厂看看。这部分人是不是太执着于大厂或者互联网行业了呢?如果想去大厂,在技术、年限包括机遇等应该怎么去寻找?

我觉得执着进大厂这件事情是很正确的,因为只要是有上进心的人都会有这个想法。但是不能因为在小公司久否定自己,认为在大厂的同学就很厉害。比如我之前找简历问了很多小公司同学,他们都很担心自己面不上。


我觉得以后有这种机会,都可以尝试一下,如果面不上,也可以从这里面找到自己的不足,有目标的提高自己,而且要记住学习是伴随你一生的,但是要做到我在Q1中回答的,要学会学习。当前他在大厂,你在小公司只能证明他当时面试的时候比你强。大厂肯定也有很多不如你的同学。所以不要自卑,厚积薄发,机会还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Q4:对纠结是去国企、银行还是互联网的牛油,大佬有什么看法?互联网企业会歧视来自国企、银行的社畜吗?

这个问题说实话不太好回答,因为选择去那里,会涉及到很多主观和客观的因素在里面,比如国企离家近,互联网太累什么的。我不能给你结论那个哪个好哪个坏,但是我建议还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客观的分析,因为你选择哪个到最后都会有一点点后悔。成年人真的很难做到全都要。


关于歧视的问题完全是不存在的,在招聘的过程中也并不会根据你是国企或者银行来判断你的水平。如果你面试成功进入互联网公司,身边的同事也不会存在歧视的问题。因为能和你做同事的人,都是和你水平和能力差不了太多的人,并没有什么歧视的问题。


Q5::面对一个没有太多项目经验或者没有好项目来面试的面试者,作为面试官你会关注什么?

我说一下我在听候选人在介绍项目时候我关注的东西:

项目背景:这个项目是做什么,解决了什么实际的问题,比如说我负责开发了一个员工排班系统,解决员工的排班问题,这里考察你是否有真的了解你做的事情是什么,是否有去了解用户的痛点是什么。

项目的技术设计:解决这些问题,你用了什么技术去解决,为什么要用这个技术,这个技术和其他的技术有做过横向的对比吗?这个是考察你对技术设计和技术理解,还有你对待问题的严谨性。

你使用的这个技术的底层的一些原理基础:既然你使用了这个技术,你有认真了解过这个技术吗?很多同学在这一步就会卡住很多同学,他们只是单纯的拿来就用,这个用来考察你的学习能力。

做这个项目中遇到的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看你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察你的可塑造性,和聪明程度。

基于以上几点,各位同学应该是可以理解如何或者怎么去提高自己的一些能力。其实只要你有想、有做,平常懂得分享总结和输出,在面试的时候你自然而然的可以把项目能描述出来。面试官就可以看出和感受出来你的真实水平。


其实还有一点最后补充一下,其实有很多同学还是很聪明的,解决问题和发现问题还有执行性很强,但是不太愿意表达,甚至觉得作为技术人员不愿表达没什么,我想你这就错了,想要别人知道你和认可你学会表达你自己是非常重要的。


Q6:大厂面试官眼中的前端人才标准是什么?作为面试官你如何筛选简历?

我说的直白一点,关于简历很多HR或者面试官第一眼会先看你的工作经历,再去看你的学历。所以如果你的经历比别人差一点,只代表他之前的经历比你强,同学没必要因为这个事情灰心,而且这是点并不能代表他一定是个优秀的人,我也说一下我会在看简历时候看些什么:

学历和工作经验

你多久跳一次槽

工作内容,你做的事情是否有挑战性或者难度

你是否有一些自己总结的文章,代码之类的,考察一下这些文章代码的质量和数量

其实很多同学的简历只能说达到了1.5这一步,因为很多同学是无法把自己工作内容在简历里面写清楚的。我举两个极端demo:

同学A:我负责了做了一个支付页面,熟练使用java ,SQL,redis

同学B:我负责做了一个公司的支付页面……(省去3000字)

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很多同学根本无法精简的把自己的项目在简历中说清楚,你叫面试官怎么能对你有兴趣呢?


而真正一个好的项目介绍应该包括项目背景,我发现的问题和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使用到的技术,最简单的demo,其实我写的也不好,你要突出你在项目中的作用,和解决的问题的思路,至少你会让面试官知道,你的东西,来决定你的水平和提起他的兴趣:

我负责xxx电商系统的支付流程的开发,支付流程是xxxx,在项目开发过程中解决了xxx问题,使用了xxx技术。


Q7:大佬在腾讯已经呆了5年,然而很多人会在工作两三年后选择跳槽,大佬在面临职业发展分水岭的时候,一般会怎样去考量这些事情?

决定是否要跳槽或者换工作,主要原因还在于这个团队是否给你足够的发展空间和成长空间,其实这个是比金钱更能吸引人。所以所说的2~3年就选择跳槽他是相对的,在一家正常的企业或者公司,如果你做的足够优秀,会有越来越多的挑战交给你,你的职业寿命也会随之越来越长,除非你停止了成长和进步,或者说这家企业或公司无法给你想要的东西。


Q8:对一些实习生或者新职人有没有一些比较好的建议让他们尽快融入团队和职场?

初入职场的新人,一般都会需要一个导师带你,说实话有一个好的导师是很重要的,他会成为新人日后工作方式的标杆,一个导师的作用真的很重要。但是作为新人一定不要含蓄,因为有些新人很害羞,一定要多问,强迫自己变得外向,主动与人交流。你会发现自己很多问题都可以引刃而解。


Q9:大佬平时是怎么学习的,看书还是买付费课程?

这个问题我在前面问题1回答了一部分,有目的的学习或者说针对手上遇到的问题去学习。比如说我最近在做项目管理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所以我会从多个渠道去找相关的资料和书籍去找答案,找到问题的最佳解法。最终结合实际工作和书上的知识总结成一套自己的方法论和做方式,从而做到知行合一。知道自己要解决什么问题以后,就很容易选择自己要去看什么类型的书,从一本书可以延伸出更多的书,慢慢的你就会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Q10:做后台管理系统的公司是不是没有比那种做门户网站、H5、小程序的公司在技术上更有前景?

其实这些东西没有哪个好那哪个坏,只有合适的场景和不合适的场景,理解技术只是工具,而不是你职业道路上的终点,比如慕容复,所谓精通各种门派的功夫,但是他出招的时候还是要依赖王语嫣指导他使用什么招数去破解对手的招数。所以说学习技术很重要,但是如何使用技术解决问题,去见招拆招更重要。


学习一个新的技术,其实是很快的,比如做小程序,你做一个相对比较大的项目其实基本已经掌握了。但是你去了解用户场景和产品诉求,是需要你在工作过程中要慢慢去体会的。


Q11:在新的一年里,给牛油送上一些祝福吧!

想了好久没想起来说啥,前面鸡汤已经说的够多了,已经不想在灌鸡汤了,再说一句鸡汤吧:不要因为工作太忙而忽视了去审视自己的不足。如果有问题其他问题,可以在牛客上私聊我,我尽力为大家解答,不过还是因为工作原因没法及时回答。

------------------

感谢你看到这里~!

不知道在看完采访后你是否会有些收获呢?

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看法/提出你的问题~!

感觉有用的话,记得点赞收藏再走嘻嘻😆


关注 @牛客社招助手 ,跟大家聊聊工作后的那些事儿鸭~!

加入社畜职场交流圈,看看那些职场故事,认识更多职场人! 立即加入

2021年11月22日星期一

随顺世间法,随顺清净法,随顺染污法,随顺善法,随顺恶法,心地都是一念不生,不起分别执着,这叫净。

 【可爱乐净华光天王。 】


这个德号里面,意思很深很广。 我们在这十位菩萨里面,『可爱乐』我们看到很多,都加上这个字样,表「欢喜地」。 菩萨初破无明,初证法身,无限的欢喜,加上这个字样。 『净华光』,「华」是代表佛法,在本经是代表一切法,不仅是一乘、大乘,小乘也在里面,不仅是小乘,世间法也包括在其中,这才叫妙。 世出世间一切法,都在「华」一个字包括之中,一法都没有漏掉。 「净」是清净,清净是讲心清净,心地里面一尘不染,就像前面讲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断尽,这才叫净。 「净华」是什么意思? 无论随顺哪一法,你们要听清楚我说话,随顺佛法,随顺佛法,随顺世间法,随顺清净法,随顺染污法,随顺善法,随顺恶法,心地都是一念不生,不起分别执着,这叫净。 入这个境界,这是佛家讲"哪一法不是佛法? 法法皆是佛法"。 你明白了,法法皆是佛法;你要不明白,《大方广佛华严经》也不是佛法。 由此可知,佛法跟世间法从哪里分? 一念之间。 一念觉,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念迷,佛法也是世间法,在一念迷悟之间。 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所以一切法无不是佛法。

2021年11月20日星期六

华为HR胡玲事件,任正非定调,胡玲走人,事件隐含的职场潜规则

 导读:

任正非和稀泥?胡玲不合格HR?事件还隐含哪些职场潜规则?

一、胡玲走人引关注

10月6日,光飞咨询(gfzx)转载了华为总裁办电邮,以及胡玲离职的情况,参见《任正非评华为HR胡玲事件,胡玲已申请离职》,没有想到网友吵翻天,各种论调甚嚣尘上:

支持胡玲的赞她勇敢,新时代反抗强权的英雄;

反对胡玲的说她不是合格的HR,不明白职场的规则;

支持华为的认为“大企业病”若烹小鲜,改革得慢慢来;

反对华为认为公司不正视问题,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以上是主要观点,让小编始料未及的还有“间谍论”、“水军炒作”等非主流观点。

该事件之所以备受关注,主要因为事情发生在“华为”,同时,“胡玲”正是职场千千万万个职业经理人的缩影,让太多人感同身受。

特别是任总“和稀泥”的定调后,胡玲“被迫”走人的结果都让职场人士对职场潜规则有了全新的认识。

大企业小社会,如果更多职场人士能汲取其中经验也是进步,同时,任总定调平息事件也值得企业经营者学习如何处理类似内部矛盾(内部斗争)。

本着他山之石的精神,特撰文分享我们的一些观点,这也是我司提供企业咨询服务的责任之一。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二、任正非“和稀泥”的定调?

身在职场,我们总是发现公司存在很多问题、不合理,而管理者(领导)都是傻的,瞎的根本不知道。

其实不然,对于华为存在的问题,任正非先生非常清楚,相信内部高管也是非常清楚的,但是这是大型组织的通病,相信很多时候任总也会有无力感。

任正非先生公开承认、批评华为存在的大企业病,承认“大企业病”是华为绕不开的陷阱,但是建议一点一点的改。

2018年,华为换届后,任正非先生在接受采访时称:

“我认为我们现在大企业病应该是很严重的,人力资源管理纲要2.0的目的,其实就是批判我们自己,如何能精简组织,提高效率。

高研班在研讨时,都是公司高层领导作为引导员。

有高层领导批判我们自己,说曾经对人的管理都是科学管理,现在怎么变成数学管理?

这就是僵化教条了,机构太庞大,太沉重了......这样董事会成员带头炮轰华为,促进全公司警醒。”

任总认为华为要解决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先炮轰,然后一点点小改革。

这与任总2019年10月5日总裁办电邮提出的观点一致:

“战时时期不宜大风大浪、大起大落、波涛滚滚,改革要静水潜流。”

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很多网友表示了理解与支持。

“治大国,若烹小鲜。”或许更适合华为这艘超级航母。

三、任正非眼中合格的HR

对华为而言,人力资源部在整个公司管理体系中相对于其它公司权责更重,它是任正非先生个人思想、意志的体现,这也是人力资源部比其他部门更有“特权”的原因。

任正非先生如何看待人才?

“什么是人才,我看最典型的华为人都不是人才,钱给多了,不是人才也变成了人才。”

华为要创造价值,应承认资本的力量,但更主要是靠劳动者的力量。

特别是互联网时代,年轻人的作战能力提升很迅速。

很多网友有中肯的评价:

所以,在任正非先生眼里HR才是执行他意志的主体,那么他对HR就有不一样的期望。

1、HR一定要懂业务

人力资源部门的人既要是人力资源行业的专家,又要是业务某领域专家,二者缺一不可。

HR工作本身是有价值的,我们不能把它做得没有价值了,甚至带来负价值。

HR既要了解“天气”,更要接“地气”,真正成为业务部门的伙伴。

HR本身是有价值的,特别是当人才资源越来越稀缺,HR职能本身为业务提供支持的价值空间必定会越来越大。

2、HR要让“遍地英雄下夕烟”

华为HR担负着持续激发组织活力的重任:

包括灵活的组织设计,推动责任与权力前移;

优秀干部的选拔和人才流动,实现人才辈出;

导向冲锋的分享机制;构建有助于员工持续奋斗的工作环境等。

HR还要让人力资源的关键举措能支撑业务战略目标达成:

包括对组织、对项目、对人的考核,瞄准商业成功,有利于端到端协同;

高质量的人才供应;

促进现有员工的能力提升。

除了重新激活组织,人力资源还要负责做新的调整,他说,“金字塔基座要异化,改变齐步走。”

从任总的要求看,“胡玲”能否算合格的HR呢?

四、你必须学会的职场潜规则

从官方给“华为HR胡玲事件”定调预示该风波基本结束,而任总签发的总裁办电邮给了我们职场人士很多启发,揭示了许多残酷的职场规则,值得我们反思。

1、职场没有公平

任总在电邮中强调HR工作重要,也指出“当然也有不尽公平,我们要换位思考一下。”

这也获得网友的认同。

初入职场,我们都相信职场中有绝对的公平,只要努力工作就一定能获得回报。

我们饱尝了职场的残酷,见识了职场的潜规则,就会知道职场没有所谓的绝对公平。

事实上,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没有纯粹的黑与白,比纯黑与纯白更加普遍存在的是灰色。

职场也是如此,让职场绝对公平,是一个过于天真的梦想。

职场没有绝对公平,只有调整心态。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说:“大多数职工的工作动机不仅受自己所得的绝对报酬影响,而且还受相对报酬的影响。人们总是喜欢把自己的付出和自己的所得做一个比较,如果觉得付出和得到的一样,就会感觉很合理、很公平。如果付出远远小于所得,很容易就会产生不合理、不公平的感觉。”

过多的纠结“公平”这个名词,只会让我们变得越来越纠结。

在职场上,如果我们总是把“不公平”挂在嘴边,不但于事无补,还会让领导对你产生更大的意见。

2、采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诉求

理性表达诉求、提意见是成熟的表现,选择正确的方式更是能力的体现。

胡玲采用“大字报”似的宣泄,这对公司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破坏性,甚至会被人怀疑居心叵测,将影响她以后的职业生涯。

任总委婉的提出:“员工讨论应集中在内部社区,不要输出到外部社区去干扰社会,人家也要生产。”

家丑不可外扬,保护公司的形象对于未来跳槽也是有好处的。

甚至外界会怀疑其个人人品、大局观问题。

这些都影响到胡玲未来的职业发展,毕竟HR圈子始终存在的,特别是互联网时代,已经没有秘密可言了。

3、提出解决方案取代抱怨问题

这是职场中最常见的问题,抱怨牢骚满天飞,但提不出任何解决问题的方案。

5000字的抱怨一气呵成,解决方案半个字也难提出,这对于公司来说毫无意义。否定别人、否定组织太容易,改善、提高组织却太难了。

任总明确的指出:“发现一件事、一个人的不合理是容易的事,解决全局平衡的红军要动许多脑筋。大家要互相宽容、互相理解,协商沟通调整。”

我们要学会用解决方案去取代抱怨,提意见很多时间会有管中窥豹的局限。

当你转变角度,换位思考解决方案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事情没有想象中的容易。正如任总说的,发现问题容易,解决问题难。

如果没有解决方案的时候提意见要谨慎,否则很容易成为只会抱怨牢骚的破坏者。

任正非:无法退休的老人

 他43岁被炒鱿鱼,不得不创业雇佣自己。75岁企业做得太大,惹了彼岸强国猜忌,恶意封杀。本来都快退休的人,为了家人、企业和国家,不得不抛头露面,连线全世界。


他是任正非。


文|婷婷的勇敢世界


60年前,一个49岁的浙江人,趟过几条历史的窄河,在贵州的一所山区中学当上了校长。此前他已执教超过15年,此后又做了20多年校长,直到75岁退休。


60多年后,一个都匀一中毕业的出息孩子再次给母校捐了一大笔钱。他的父亲生前,曾是这所学校的校长。那位1910年出生的老校长,奉献教育半个多世纪。他可能完全想不到,后来自己的儿子,比自己奋斗半生的小城还广为人知。


那个经常给母校捐钱的出息孩子叫任正非。很多人是因为他才知道,在中国的黔东南,还有个地方叫都匀。


一个组合奇怪的大佬聚会


2013年9月25日,北京西城的一套胡同小院门口,万通地产的老板冯仑吃惊的偶遇了联想柳传志。“今天什么活动啊?”柳传志也不知道,“老任说让来我就来了。”


进了小院,看到几十位直接或间接的熟人:四位部级官员,一位院士,四位教授,十位企业大佬。企业家朱新礼(汇源董事长),王长田(光线传媒总裁),古永锵(时任优酷土豆集团董事长),陈东升(泰康人寿董事长)等;还有政府官员、教育界人士和媒体人:贾春旺(最高检察院原检察长),鲁昕(教育部副部长)、陈存根(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副书记),胡昭广(北京市原副市长,北控集团董事长)。谢维和(清华大学副校长),程刚(北京四中校长),朱建明(北京35中校长),严文斌(新华社对外新闻编辑部主任),牛文文(《创业家》杂志社社长)等。


在冯仑看来,这样一个汇聚了教育部领导,党工委领导,中关村老领导还有文化人的局,是个非常奇怪的组合。没人知道是什么事,又不好意思问。几十个人扎在小院里寒暄。等待邀请人开场。


北京9月,秋高气爽。小院里挂了一个幕布,循环播放片子,有时候像战火、烽火硝烟,有时候又有很多年轻人在街头演讲、唱歌。


会议开始,大佬们才知道自己受邀参加的活动叫“都匀一中校园文化建设研讨会“。是由任正非个人出资组织,邀请自己圈内好友,帮助自己母校都匀一中拟定校训的一个活动。这所可追溯出400多年历史的山区中学,一直没有什么成型的办学宗旨。


受邀拟校训这个事情,让大佬们瞬间觉得很爽。这是一个私事,但又是一个公事,是自己的事又是别人的事。关键是以前从来没人想过这个角度:捐一笔钱给学校,还要帮助学校把校训理顺清楚。


大佬们三三两两激动起来,翻看材料,才发现拟个校训并不容易。华为的工作班子事先搜集了全国177所高中,美国26所高中,全世界37所大学的校训。中国著名学校的校训全齐了,甚至还有民国时候的校训。


现场播放了都匀一中的历史宣传片。大佬们边看视频边翻资料边头脑风暴:有的往大里写,有的往小里写;有的写给学生,强调品格;有的写给校长,讲的是办学宗旨;有的写给时代,爱国、敬业。最后进行分析对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都匀中学的三种建议校训方案。


过了一段日子,任正非把最终定好的六字校训反馈给当初献计献策的朋友们:立志,崇实,担当。


这校训是讲给学生听,也是讲给学校听。希望学生立志、崇实、担当。字里行间对学校也有期许:要办一个长远的学校,踏踏实实,学校要担当起时代、社会给的责任。


冯仑后来回忆说,“我还没有看见过一个人,哪怕大学校长,大教育长,在一个校训上花这么大精力。”


联想和华为,


贸工技还是技工贸


校训研讨会那次,柳传志本来日程很满。但他还是推掉别的事情,花了一个半小时去了北京西城。他和任正非上个世纪90年代相识,有些私交,但平时见面不多。


两人同是1944年出生,都经历过饥荒年代。对饥饿,有着同样深刻的记忆。两家在起步阶段,业务有重叠,有“北联想”和“南华为”之称。1994年是一个分水岭。这一年之后,两家公司在技工贸和贸工技的路上分道扬镳了。


柳传志的风格是贸工技。具体表现是狂摘果子。放眼果园,不管哪棵树上的,也不管谁家的,先拿过来,再卖出去。他先从中科院计算所曾茂超那免费拿了一份专利,接着力邀发明汉卡的技术专家倪光南加入联想。仅凭着联想汉卡这一当时售价2500元的昂贵硬件,大赚特赚。早年联想的电脑只有品牌和包装盒是自己的,产品配件全靠进口。


华为工资都发不出的时候,联想已经日进斗金。华为收入达到40亿的时候,靠着销售天才杨元庆,倒卖零件的联想,一年营收达125亿,是华为的3倍。


任正非的定位是技工贸。没米下锅的时候,也贩卖过水果,但他更想种树。90年代初,华为GSM(即早期的2G)研发一年要砸下好几个亿,庞大的投入令人肝儿颤,分分钟能把自己拽进去。


十几个人的应届生小团队,单挑西方公司5000人的大活儿。结论是不行,GSM基站折腾了死了两次,花了好多钱。咬着牙继续砸,团队也跟着练了兵。折腾了几年直到第三次才满足了商用需求。


到了1999年,华为的基站转移到上海做第三次开发,负责人是王劲。王劲是华为3G,瑞典研究所,海思芯片等华为无线几乎所有重要产品和项目的技术骨干和研发带头人,这些产品是华为领先全球的最具技术难度的产品。2014年7月,年仅42岁的王劲倒在了上海研究所的工作岗位上,为中国集成电路的发展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阿里巴巴参谋长曾鸣还在长江商学院教书的时候,曾经问过柳传志:


“未来联想想做大还是想做强?”


柳犹豫了半晌,说:“那还是做大吧。”


1994年,联想技术大拿倪光南,想在芯片核心技术领域加大投入,打破国际巨头英特尔的垄断。柳传志更倾向于做少投入多赚钱的业务。这和他的个人经历有关系:他在创业之初,受过骗,卖过电子表、倒腾过电视机,他常说“我是做小买卖起家的”,还有一句是“崽卖爷田不心疼”。


理念不合带来的分歧最是致命。“倪柳之争”水深火热,联想业绩举步维艰。后来伴随着杨元庆的崛起,倪光南一脚出局。柳传志赢得了联想的未来。


他后来经常说“感谢元庆”。他是发自内心的。


就在联想宣布永久废除“总工程师”一职的同时,华为企业成立了“中央研究部”。起初联想甩了华为好几条街;若干年之后,形势发生逆转。


1995年,联想销售额67亿元,是华为的4.5倍


2001年,华为销售额超过联想


2018年,联想市值81亿美元,而华为估值已超4000亿美元,二者差距接近50倍。


华为的对手,一开始就遍布全球。从90年代的巨龙、大唐、中兴,到国外的爱立信,西门子,NEC们,华为把他们一一打败,进入移动时代,翻越爱立信、西门子、诺基亚、摩托罗拉、北电这些移动时代巨头,最后华为站在了移动时代的潮头。



华为和中兴,


死磕还是投降?


华为有个切肤之痛:98年,华为筹集了几十个亿,参照国际标准,研发3g标准系统,研发成功。当时,电信圈的国家队上书国家,要自主创新,定义一套自主的3g协议。国家自然很支持。


但自主的这套干得慢,不成熟,为了等自主创新交作业,政府暂停了所有3G牌照的发放。投入巨资的华为一时亏损巨大,难以为继。


电信和联通,要以固话的名义,拿技术落后的小灵通,曲线发展业务。中兴借着小灵通的业务,赚得杯满钵平。而坚信3G是未来的华为那一年的CDMA彻底绝收。撑到2004年,任正非准备用100亿美金把公司卖给摩托罗拉,双方的合同都敲定了,隔周摩托换了新任CEO爱德华•詹德(Edward Zander)否决了交易。


卖身没成。时任华为产品研发总裁的李一男做出放弃CDMA IS95,聚焦GSM的战略,虽然让任正非觉得华为快死了。但是这个决策,后来在2000年出海后,为华为开拓了一个很好的格局,为后续的3G、4G、5G确定了坚实的基础。09年,国家队的3g终于商用了,花了数千亿,结果商用后各种问题。最后,移动还得请华为来给国家队善后。


2018年,美国制裁中兴。中兴当时基本就是认栽了,停产,没你不行。缴纳了十几亿保证金和管理层下课之后,制裁期为7年的制裁被在3个月的节点被宣布停止。中兴股价随之翻了一番,输了面子赢了里子。


2019年的华为表现很刚。以一个企业之力,面对世界第一强国和其身后的全世界经济联合体,穿上小鞋依然说的是合作共赢。话里话外不得罪合作伙伴。赌的是政客对市场的屈服。


不过,对于华为来说,虽然说有领先的5G,有海思和“备胎计划”,甚至还可能跑出一套自己的操作系统。但长臂管辖,凡是美国科技占比25%的,都要服从禁令,限制的不仅仅是芯片。


全产业链的自供自给难度还是很大的。另外,这个25%只是现在,再往下到10%,华为就跟伊朗一个待遇了,再往下压到比10更低,将是一个疯狂的局面。


华为的门槛


贵州都匀一中的现任校长胡立军,是一位化学老师。6年前在北京西城任正非组织的那次”都匀一中校训研讨会“,他曾带着老校长孙显明,副校长姚明富,还有图书信息中心副主任章柏发一起参会。


回到学校,他们很快就把新校训“立志,崇实,担当”刻在了门口的石碑上,并告诉学生校友任正非给大家捐了图书和奖学金。为了鼓励学生好好学习,考好大学。校长曾给都匀的学生鼓劲儿说:


你们好好学习,考个理工科的985大学,毕业去华为找工作,到时候你就跟他们说你是都匀一中的,来一个要一个。


几年后真的有个都匀一中的毕业学生大学毕业去参加华为的校招,第一轮面试就被刷了下来。他回母校贴吧发帖说:校长虽然那么说,其实才不是。


华为的招聘门槛很高。


华为研发团队现在有700名数学家,800名物理学,和120个化学家,还有6000多基础科学研究员和超过60000的工程师。华为,早就敞开全球视野,在全世界范围内搜罗人才了。在英国建芯片工厂,会从德国招博士过去,就因为德国博士动手能力很强。


新西伯利亚大学连续六年拿到世界计算机竞赛冠军、亚军,但是所有冠军、亚军都被Google用五、六倍的工资挖走了。华为就出更高的薪资,跟google抢人才,为了争取世界各国的优秀大学生,华为从大二开始,就给他们发offer。


科学家们喜欢华为。因为华为在全世界出资资助教授的实验室,让教授有钱去招更多的博士生,从而有能力加强基础学科研究。


教授和他的博士生都可以到华为上班,但科研成果版权全部属于教授和他的学生们。华为如果需要用到合作教授的技术,会通过美国的“拜杜法案”原则,购买后再使用。


一个俄罗斯的数学家,在2g跨3g的算法上取得了突破。而另外一名任教于土耳其毕尔肯大学的数学家Erdal Arikan教授,被称为“Polar码之父”,他于2007年发现信道极化现象与极化码,开拓信道编码的新方向。


十年时间,华为把土耳其教授数学论文变成技术和标准。这也成就了华为5g。华为5G基本专利数量占世界27%左右,排名第一。


任正非认为只有「压倒性的战略投入」,才会有「压倒性的回报」。


对于在全世界范围内取得顶级成绩的科学家,华为会专门为他们开表彰会,再次给荣誉给钱。这种表彰更像是,科学院和联合国做的事情,而现在是一个公司在做。


如今,华为在专利方面,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统计数据中,华在2018年共提交5405份专利申请,是全球所有企业在2018年提交专利数量最多的公司,而截至2018年底获得的授权专利总量达到87805件。


无法退休的老人


他43岁被炒鱿鱼,不得不创业雇佣自己。75岁公司做得太大,惹了彼岸强国猜忌,不得不抛头露面,面对全世界。


在华为存在的1987到2017这30年的大半时间里,他可能是中国最优秀的企业家而不用之一。理由是:华为在电信通讯这个高度竞争的高科技行业里,成长成为全球市场份额第一极具盈利能力的企业;在通信、消费电子还有5G等领域,华为站到了行业的前端,进入到全球竞争的制高点。


在央视的一个专访中,女主持故作深沉,拧着眉毛提问。老先生哈哈大笑回答。举重若轻。但被世界最强国家组团针对,怎么可能没有困难?


这家由他亲自创办的公司,走过三十多年的历史。有了成熟的管理方法和规范的职业经理人团队。但是出了事儿之后,谁还能记得那几个轮值CEO都姓啥名谁。创始人光环无法阻挡。女儿被扣了,企业也遇到困难。以前不愿意接受采访的人,不得不出来推动舆论助战。


他是个糖尿病患者,本来都快退休。熟悉他的人说他非常节俭,超级爱读书。本来可以有点清净日子。但近期来看是很难了。


他年轻时脾气火爆,跟下属说“我发火时血压从不升高。”现在他觉得对不起正软禁中的女儿,让她做好持久战的准备。接受采访的时候,他说女儿很乐观,正准备读个“狱中大学”出来。大家都知道读一个大学要多长时间吗?


愿华为能够顺利度过难关。


作者:婷婷的勇敢世界,互联网从业者,产品爱好者。 本文首发自公众号:几何小姐姐(ID:jihexj)


———


参考资料


1、《任正非是中国商界最能立得住的名字》 冯仑


2、《苦难英雄任正非》 王育琨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3、《任正非,我的人生哲学》路云 群言出版社


4、《我的父亲母亲》 任正非


5、《华为的冬天》任正非


6、《任正非与柳传志,真假爱国40年》徐车长


7、《一江春水向东流》任正非

华为海思总裁何庭波《致员工的一封信》:居安思危才能做到临危不乱

 昨天一条热门话题迅速冲上了微博热搜,但不是什么某某明星公布恋情或是结婚的话题,而是华为的海思总裁致员工的一封信,原文如下:


尊敬的海思全体同事们:


  此刻,估计您已得知华为被列入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BIS)的实体名单(entity list)。


        多年前,还是云淡风轻的季节,公司做出了极限生存的假设,预计有一天,所有美国的先进芯片和技术将不可获得,而华为仍将持续为客户服务。为了这个以为永远不会发生的假设,数千海思儿女,走上了科技史上最为悲壮的长征,为公司的生存打造“备胎”。数千个日夜中,我们星夜兼程,艰苦前行。华为的产品领域是如此广阔,所用技术与器件是如此多元,面对数以千计的科技难题,我们无数次失败过,困惑过,但是从来没有放弃过。


  后来的年头里,当我们逐步走出迷茫,看到希望,又难免一丝丝失落和不甘,担心许多芯片永远不会被启用,成为一直压在保密柜里面的备胎。


  今天,命运的年轮转到这个极限而黑暗的时刻,超级大国毫不留情地中断全球合作的技术与产业体系,做出了最疯狂的决定,在毫无依据的条件下,把华为公司放入了实体名单。


  今天,是历史的选择,所有我们曾经打造的备胎,一夜之间全部转“正”!多年心血,在一夜之间兑现为公司对于客户持续服务的承诺。是的,这些努力,已经连成一片,挽狂澜于既倒,确保了公司大部分产品的战略安全,大部分产品的连续供应!今天,这个至暗的日子,是每一位海思的平凡儿女成为时代英雄的日子!


  华为立志,将数字世界带给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我们仍将如此。今后,为实现这一理想,我们不仅要保持开放创新,更要实现科技自立!今后的路,不会再有另一个十年来打造备胎然后再换胎了,缓冲区已经消失,每一个新产品一出生,将必须同步“科技自立"的方案。


  前路更为艰辛,我们将以勇气、智慧和毅力,在极限施压下挺直脊梁,奋力前行!滔天巨浪方显英雄本色,艰难困苦铸造诺亚方舟。


  何庭波


  2019年5月17日凌晨


       原来是华为的备胎芯片转正了,看后,网友都沸腾了,有网友留言,这才是备胎最好的打开方式。在没有硝烟的时代,却处处都还有战争。“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中国建国初期的强国口号,放到现在依然适用。要想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自己一定要练就一身过硬的武艺,没事时强身,有事时防身。俗话说“技多不压身”就是这个道理。我肚子里有货,我心里不慌。我有奉陪到底的本事,也有云卷风舒的气度。


       华为备胎芯片转正的事情,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小至一个人、一个公司,大至一个国家,一定要懂得居安思危这个道理,并且要付诸行动,一定要有长远的目光和纵览全局的思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你现在的生活就是你之前做出的选择的总和。


       居安思危才能走的更长远,安于现状,你跟那温水里的青蛙有什么区别呢?最终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


关于转硕的那些事。

时隔四个月第一次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谈转硕这件事。抛开对老板的不满来谈个人原因。其实来说我们课题组来说,我们老板算是有钱,而且肯花钱,又对我们比较纵容的。当时老王还建议过我转导师。读不下去博士还是自己的原因比较多吧。沉不下心思做科研是最大的问题。

国内科研圈子一团糟,国外也好不到哪去,只会更严重。国内科研环境起码还受学校层面的制约,国外全凭老板喜好。博士还是适合衣食无忧的人来读。人会说谎,而钱不会。当你午夜12点扶着摔伤的胳膊等打车,以及等CT结果的时候,能帮助你的就只有口袋里的东西。而不是自己以外的名声,朋友,权,等等一切,包括家人。没有钱,你连CT都拍不了。人类是一种非常脆弱的生物。钱很重要。

研一穷得底朝天,那是真的穷。入学两个月没有任何收入。然后出去做兼职。很多事情是无怨无悔的事情。你做了之后就没有回头路。研一的时候助研是1250元/月。本科时候每月800~1000,但不够了,或者有其他理由,可以跟家里要。或者自己多取一两百。这里说的助研其实是助学金,统称助研吧。助研区别于家里给的钱,家里给的钱再少,只要有理由都能要。而助研给的钱再多,只要花完了就没了。

顺带一提,第一次真·助研费是在2019年3月到的手,距离入学已有半年。

所以研一的时候做兼职真的是昏天黑地。上课做下课做。钱这个东西和自由一样,上瘾。很多人可能只是懒上瘾。其实赚钱也是上瘾的。人类世界很多东西都不是依赖于强迫你做某些事。而是诱惑你做某些事。工作是会上瘾的。

所以研一还挂了科。

研二就继续赚钱,专挑赚钱的活儿来做。助教,以及兼职。科研?不存在的。如果发一篇SCI给10w,我能发5篇。“不打粮食的事要少干”。当时意识到了:钱在赚,但赚钱的速度赶不上花钱的速度。

然后就开源节流。开源节流为了之后的租房提供了很丰富的财力基础。以及培养了超低功耗维持运转的能力。经常把人比作CPU,插电的时候,主频要能升得起来。用电源的时候,主频低了,功耗低了,但不耽误干活。就是这个道理。

最开始大概是每天60元的限额,逐渐到寒假降到每天50元。不含大件。

放假回来就是研三,赚钱的势头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更猛了。可能对于一些事情的规划就是出于直觉。过往常常被坑的经历就必然会导致做事留有余粮,要有应急预案。

余粮和应急预案是两回事,怎么把他们弄到一回事上面,是个很困难的技术活儿。如果你去发传单,可能就没时间做会务。如果去做会务,就没时间发传单。如何让能够持续生存的业务线作为应急预案。这在当时是花了不少力气。

稳定不等同于固定。后来转硕之后,之前存的余粮,学的技术,以及hx的操作,以及家里的支持,以及,最关键的,长期与人打交道积累下来的稳定,可信赖的客户,成为交替变化时期的资源来源。也就是转硕而待遇基本持平。

依然是开源节流,吃的费用经过测试,最低能够降到450/月,其他500。这样就可以保障做一些基础的职业,而不会吃不上饭。比如开机床和送外卖。出力干活赚钱不丢人。

花这么大力气布局,最后就用上了。或许其中某一个业务线是不可靠的,或许某一个业务线在某些时间段是不可靠的。但是业务数量庞大,同一时间总能找到资源。这就形成了资助体系的动态稳定。

通俗的说就是转硕之后不但能吃到饭,还能吃饱,吃好。还能自己承担科研经费。


2021年11月18日星期四

木棉花开太武山,风狮爷笑哈哈。贡糖高粱四季兰,我送汝到海岸。


中国人在中国却无处安身,满世界逃亡。 大家都以为被朝鲜是我们的过去,其实那是我们的未来; 小学生:我把党来比母亲。 领导问:那你以后想当什么? 小学生:孤儿。 「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 「猛将必发于卒伍,宰相必取于州郡。」 「没有老兵,没有传承。没有新军,没有未来。」 木棉花开太武山,风狮爷笑哈哈。贡糖高粱四季兰,我送汝到海岸。

2021年10月31日星期日

共爭不急之務

 「共爭不急之務」,指世人皆共爭無關緊要之俗務,不重本身急迫之大事。不知無常迅速,生死事大。但貪名利,故憂苦萬端,無有出期。


‘共争不急之务’,指世人皆共争无关紧要之俗务,不重本身急迫之大事。不知无常迅速,生死事大。但贪名利,故忧苦万端,无有出期。如《会疏》曰:‘夫物有本末,事有缓急。以办了一大事为急先务。譬如人入大城中,必先觅安下处,而后却出干事。抵暮昏黑,则有投宿之地。先觅安下处者,修净土之谓也。抵暮昏黑者,大限到来之谓也。有投宿之地者,生莲花中,不落恶趣之谓也。然诸人缓于火急之事,走不急之经营。大命将尽,虽悔何益。’


  ‘剧恶极苦’。‘剧’者,甚也。《浊世恶苦品》曰:‘唯此五恶世间,最为剧苦。’又曰:‘如是五恶五痛五烧,譬如大火,焚烧人身。’恶是因,苦是果。杀盗淫妄酒,是为剧恶。造恶感受恶果,名为五痛五烧,如火烧身,故曰极苦。又《会疏》曰:‘人世炎炎,犹如火聚,故云剧恶极苦。’

2021年10月21日星期四

熵增原理 ≠ 热力学第二定律

 众所周知,也可能是“众所不知”:熵增原理 ≠ 热力学第二定律!

 

在我的以前的博文“物理学界的伪科学富集区—热力学”中指出:“由于上百年的迟缓发展,(热力学)成为现代科学中的一个典型的欠发展学科。… 热力学成为物理学界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科学界的一个不科学和伪科学的富集区”。

 

“热力学第二定律”往往是首当其冲。我在此用了[众所周知,也可能是“众所不知”]的说法,可能不一定能立即被很多人所接受。然而,方舟子先生在今年2月10日在《中国青年报》发表的“以热力学定律的名义”一文中就引用过英国科学家和小说家C.P.斯诺的著名著作《两种文化》中的一段话:

 

“我曾经多次参加过一些聚会,与会者根据传统文化的标准都被认为受过良好的教育,并且他们一直兴致勃勃地对科学家没有文化修养的现象表示难以置信。有那么一两次,我被激怒了,问与会者他们当中有多少人能够描述热力学第二定律。他们的反应很冷淡,回答也是否定的。然而,我所问的问题,在科学领域其程度相当于问:你们读过一本莎士比亚著作吗?”

 

方舟子先生还说明该书指出“科学与人文学在现代社会中被割裂成两种无法交流的文化,成为解决世界问题的主要障碍。”

 

然而如今让我吃惊的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在现代的科学家之间,甚至在物理学家之间也似乎成为“被割裂成两种无法交流的文化,成为解决世界问题的主要障碍。”这当然不是“空穴来风”,具体就是在我国的顶级的学术刊物上,看到了一篇:“张启仁.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一个普遍的信息论证明. 中国科学 G 辑: 物理学力学天文学,2008年第38卷第6期, 781~784”(以下简称“热”文)。

 

在“热”文的正文第一段就提出了“熵越高的宏观系统实现的可能性越大”的基本观点。这实际上就是引入了一个简化的基本假定:所讨论的系统仅限于是孤立系统,不是普遍的!这一假定是和“热”文的题目“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一个普遍的…证明”含义相悖的,在“热”文靠近结尾处更是直接把熵增原理完全等同于热力学第二定律:

 

“定理: 一个孤立系统熵的变化只能增加不能减少.

这正是热力学第二定律. 此定律因而得证.”

 

这是一个很基础性的差错。必须指出:“熵增原理”仅仅适用于孤立系统,而“热力学第二定律”是适用于任何宏观系统的人类大量经验的总结。

 

结论:熵增原理 ≠ 热力学第二定律!

 

此外,我同意张文祥老师的意见“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一个普遍的信息论证明中对信息的定义值得商榷”。“热”文引入的“熵定义”改变了克劳修斯原来的“熵”概念是一个“假定”、还是一个“公理”、两者是否等价、来源于何处、是否经过“证明”等必须首先有一个明确的交代。“热”文中提到的“玻尔兹曼的“H-定理是关于趋向平衡的一个经典证明”中是否也是以“等几率原理”为前提等,也必须有明确的交待。否则这些所谓的“证明”都不是独立的。所有这一些“假定”、“前提”等在热力学中是从来就不需要引入的。

 

至于“热”文中“… 在社会统计中,也是真的。这便在极普遍的情形中证明了热力学第二定律。”至少社会是一个开放系统,“熵增原理”是肯定不适用的。在“热”文中,还多次混淆地出现“孤立系统”、“孤立的宏观系统”和“证明是普遍的”、“社会学和经济学”等词汇,应该就是方舟子“以热力学定律的名义”一文中指出的同类错误。

 

一位资深的美国热力学家特鲁斯戴尔(C. Truesdell, 1919--2000)说过:

 

每一位物理学家都确切地知道什么是第一和第二定律, 但是根据我的经验没有两个物理学家的认识是相同的.

 

这句话的意思大概就是和本文的意思差不多:说的就是“众所周知”和“众所不知”的热力学第二定律!

 

附上杨新铁博文后面的相关评论或讨论:

 

[5] 标题:

发表评论人:jitaowang [2010-11-29 9:26:15]   

谢谢张启仁老师在3楼的回复。但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原本是对孤立系统而言的”这句话不符合客观事实。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文字表述是1850年前后由克劳修斯和开尔文提出来的。而克劳修斯不等式和熵增原理是1865年才得到的。在克劳修斯的1865年著名论文中把热力学第二定律说得更透彻。熵增原理仅仅适用于孤立体系,不能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相混淆!熵增原理是孤立体系的个例,在这一点上和“普遍的证明”背道而驰。

 

[4] 标题:

发表评论人:理论思维 [2010-11-28 17:23:33]   

请教张启仁先生,您的下述论断的依据.

"当今物理学(不论是经典的还是量子的)中信息量的普遍守恒,这使我们可以探讨今后的物理学,乃至其它科学,如经济学,社会学,脑科学,...,等等热力学第二定律适用的可能性."

 

[3]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zhangqr [2010-11-28 10:20:24] ip:124.205.76.*  

王先生

对您的意见答复如下,

1.“熵越高的宏观系统实现的可能性越大”不只是“一些教科书”中的话,而是统计力学以多种方法证明了的结果.一个宏观系统不论是否处于平衡态都定义有熵,它与该系统所处的态实现的概率有明确的关系,这种关系直接表明“熵越高的宏观系统实现的可能性越大”.这里引用这句话是为说明它不足以表示热力学第二定律一定正确,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正确性还需证明.

2.热力学第二定律是一条实验定律,它的正确性是由实验判断的.但这不表示不需要理论证明.就像“三角形三内角之和为一平角(一百八十度)”这一陈述每次实测都正确,还需要理论证明一样.这一证明明确了它为什么总是正确,那就是欧几里德几何的平行公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正确的.由此人们发明了非欧几何,其中平行公理不正确,因而“三角形三内角之和为一平角”这一陈述也就不再正确.这在现代引力理论中已成常识.我们证明热力学第二定律时明确了它的正确性源于当今物理学(不论是经典的还是量子的)中信息量的普遍守恒,这使我们可以探讨今后的物理学,乃至其它科学,如经济学,社会学,脑科学,...,等等热力学第二定律适用的可能性.

3.热力学第二定律原本是对孤立系统而言的,它的陈述就是“孤立系统的熵不可能减少.”人们已熟知非孤立系统的熵是可以减少的,这不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矛盾.热力学第二定律讨论的就是趋向平衡的过程,这里并无”背道而驰”的问题.

张启仁

 

[2] 标题:

发表评论人:jitaowang [2010-11-27 9:54:08]   

谢谢,1楼张文祥老师寄给我的张启仁论文“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一个普遍的信息论证明”(以下简称“热”文)资料(发表在中国科学G, 2008年38卷6期781页)。我偏重于研究宏观领域的热力学,对信息论并不很熟悉。但是还是能看出问题!

“热”文第一段中,引用一些“教科书”中“熵越高的宏观系统实现的可能性越大。” 这句话是有严重问题的。这句话本身就是已经悄悄地引入了一个假定:研究对象是一个孤立的平衡系统!从“热”文第一段的接下去的文字中,也多次重复“趋向平衡”、“孤立系统”等词汇都和该文的题目中的“普遍...证明”背道而驰的。然而热力学是研究任何宏观系统的,因此热力学第二定律不是从信息论或其他方程能够得到“普遍的证明”。热力学第二定律是人类大量宏观经验的总结!

 

[1] 标题:

发表评论人:理论思维 [2010-11-25 19:48:37]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一个普遍的信息论证明中对信息的定义值得商榷.

2021年10月20日星期三

华为的冬天

 过去两天,朋友圈里,任正非的采访刷屏,很多人点赞。


  读完 2 万多字的采访实录,风小二首先想到了冯叔在《我心目中的任正非》一文里对任总的评价:视野宽广、格局很大。


  风小二也发现,此次答记者问,有多个问题或者回答都提到了‘华为的备胎计划’。比如芯片,十几年前就有了‘备胎计划’。


  备胎,当然是为了应对特殊情况。居安思危、有备无患,才不至于在极端情况下受制于人而毫无办法。


  危机意识从哪里来?任正非说,总是挨打,就觉得有危机了。也许正是这种强烈的居安思危的意识,华为才能一路披荆斩棘,成为行业巨头。


  这让风小二想起了那篇 19 年前的文章《华为的冬天》。


  2000 年,互联网泡沫破裂,任总对员工发表了题为《华为的冬天》的讲话。


  当年华为销售额 220 亿人民币,利润 29 亿人民币,位居全国电子百强首位。在这种高歌猛进的时候,任总仍然看到了危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网络股的暴跌,必将对二、三年后的建设预期产生影响,那时制造业就惯性进入了收缩。眼前的繁荣是前几年网络股大涨的惯性结果。记住一句话:‘物极必反’,这一场网络设备供应的冬天,也会像它热得人们不理解一样,冷得出奇。没有预见,没有预防,就会冻死。那时,谁有棉衣,谁就活下来了。


  这篇演讲稿被无数企业家称道、推荐、学习,成为中国管理学思想的名篇。今天,风马牛转载这篇旧文,再一次学习任总的思想。也祝愿华为在任总的带领下爬沟过坎,继续勇往直前。


  华为的冬天


  文:任正非


  来源:华为心声社区


  公司所有员工是否考虑过,如果有一天,公司销售额下滑、利润下滑甚至会破产,我们怎么办?我们公司的太平时间太长了,在和平时期升的官太多了,这也许就是我们的灾难。泰坦尼克号也是在一片欢呼声中出的海。而且我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面对这样的未来,我们怎样来处理,我们是不是思考过。我们好多员工盲目自豪,盲目乐观,如果想过的人太少,也许就快来临了。居安思危,不是危言耸听。


  我到德国考察时,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恢复得这么快,当时很感动。他们当时的工人团结起来,提出要降工资,不增工资,从而加快经济建设,所以战后德国经济增长很快。如果华为公司真的危机到来了,是不是员工工资减一半,大家靠一点白菜、南瓜过日子,就能行?或者我们就裁掉一半人是否就能救公司。如果是这样就行的话,危险就不危险了。因为,危险一过去,我们可以逐步将工资补回来。或者销售增长,将被迫裁掉的人请回来。这算不了什么危机。如果两者同时都进行,还不能挽救公司,该怎么办,想过没有。


  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也许是这样才存活了十年。我们大家要一起来想,怎样才能活下去,也许才能存活得久一些。失败这一天是一定会到来,大家要准备迎接,这是我从不动摇的看法,这是历史规律。


  目前情况下,我认为我们公司从上到下,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危机,那么当危机来临的时刻,我们可能是措手不及的。我们是不是已经麻木,是不是头脑里已经没有危机这根弦了,是不是已经没有自我批判能力或者已经很少了。如果四面出现危机时,那我们真是可能没有办法了。只能说‘你们别罢工了,我们本来就准备不上班了,快关了机器,还能省点电’。如果我们现在不能研究出危机时的应对方法和措施来,我们就不可能持续活下去。


  这三年来的管理要点讲的都是人均效益问题。不抓人均效益增长,管理就不会进步。因此一个企业最重要、最核心的就是追求长远地、持续地实现人均效益增长。当然,这不仅仅是当前财务指标的人均贡献率,而且也包含了人均潜力的增长。企业不是要大,也不是要强,短时间的强,而是要有持续活下去的能力与适应力。我们有一位员工写了一篇文章《还能改进吗?还能改进吗?》,只有不断改进,我们才有希望。但是华为公司有多少员工在本职岗位上在改进,有多少人在研究还能再改进。我们的干部述职报告所有指标都是人均效益指标。人均效益指标降低了,我们就坚定不移地降工资。如果你连降工资都不能接受,我认为你就没有必要再留在华为公司奋斗了。


  一个部门领导没有犯过什么错误,但人均效益没有增长,他应下台了。另一个部门的领导犯过一些错误,当然不是品德错误,是大胆工作,大胆承担责任,缺经验而产生的错误,而人均效益增长,他应受到重视。若他犯的错误,是集体讨论过的,错了以后又及时改正了,他应受到提拔。各级干部部门,要防止明哲保身的干部被晋升。在一个系统中,人均效益的指标连续不增长,那么主要部门领导与干部部门的人,应全部集体辞职。因为,人是他们选的,您选了些什么人。


  在当前情况下,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一定要看到可能要出现的危机。大家知道,有个世界上第一流的公司,确实了不起,但去年说下来就下来了,眨眼之间这个公司就几乎崩溃了。当然,他们有很好的基础研究,有良好的技术储备,他们还能东山再起。最多这两年衰退一下,过两年又会世界领先。而华为有什么呢?我们没有人家雄厚的基础,如果华为再没有良好的管理,那么真正的崩溃后,将来就会一无所有,再也不能复活。


  华为公司老喊狼来了,喊多了,大家有些不信了。但狼真的会来了。今年我们要广泛展开对危机的讨论,讨论华为有什么危机,你的部门有什么危机,你的科室有什么危机,你的流程的那一点有什么危机。还能改进吗?还能改进吗?还能提高人均效益吗?如果讨论清楚了,那我们可能就不死,就延续了我们的生命。怎样提高管理效率,我们每年都写了一些管理要点,这些要点能不能对你的工作有些改进,如果改进一点,我们就前进了。


  1


  均衡发展,就是抓短的一块木板


  我们怎样才能活下来?同志们,你们要想一想,如果每一年你们的人均产量增加百分之十五,你可能仅仅保持住工资不变或者还可能略略下降。电子产品价格下降幅度一年还不止百分之十五吧。我们卖的越来越多,而利润却越来越少,如果我们不多干一点,我们可能保不住今天,更别说涨工资。不能靠没完没了的加班,所以一定要改进我们的管理。在管理改进中,一定要强调改进我们木板最短的那一块。各部门、各科室、各流程主要领导都要抓薄弱环节。要坚持均衡发展,不断地强化以流程型和时效型为主导的管理体系的建设,在符合公司整体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条件下,不断优化你的工作,提高贡献率。


  为什么要解决短木板呢?公司从上到下都重视研发、营销,但不重视理货系统、中央收发系统、出纳系统、订单系统……等很多系统,这些不被重视的系统就是短木板,前面干得再好,后面发不出货,还是等于没干。因此全公司一定要建立起统一的价值评价体系,统一的考评体系,才能使人员在内部流动和平衡成为可能。比如有人说我搞研发创新很厉害,但创新的价值如何体现,创新必须通过转化变成商品,才能产生价值。我们重视技术、重视营销,这一点我并不反对,但每一个链条都是很重要的。对研发相对用服来说,同等级别的一个用服工程师可能要比研发人员综合处理能力还强一些。所以如果我们对售后服务体系不给认同,那么这体系就永远不是由优秀的人来组成的。不是由优秀的人来组织,就是高成本的组织。因为他飞过去修机器,去一趟修不好,又飞过去修不好,又飞过去又修不好。我们把工资全都赞助给民航了。如果我们一次就能修好,甚至根本不用过去,用远程指导就能修好,我们将省了多少成本啊!因此,我们要强调均衡发展,不能老是强调某一方面。比如,我们公司老发错货,发到国外的货又发回来了,发错货运费、货款利息不也要计成本吗?因此要建立起一个均衡的考核体系,才能使全公司短木板变成长木板,桶装水才会更多。


  我们这几年来研究了很多产品,但 IBM 还有许多西方公司到我们公司来参观时就笑话我们浪费很大,因为我们研究了很多好东西就是卖不出去,这实际上就是浪费。我们不重视体系的建设,就会造成资源上的浪费。要减少木桶的短木板,就要建立均衡的价值体系,要强调公司整体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2


  对事负责制与对人负责制是有本质区别的


  一个是扩张体系,一个是收敛体系


  为什么我们要强调以流程型和时效型为主导的体系呢?现在流程上运作的干部,他们还习惯于事事都请示上级。这是错的。已经有规定,或者成为惯例的东西,不必请示,应快速让它通过去。执行流程的人,是对事情负责,这就是对事负责制。事事请示,就是对人负责制,它是收敛的。我们要简化不必要确认的东西,要减少在管理中不必要、不重要的环节,否则公司怎么能高效运行呢?现在我们机关有相当的部门,以及相当的编制,在制造垃圾,然后这些垃圾又进入分检、清理,制造一些人的工作机会。制造这些复杂的文件,搞了一些复杂的程序,以及不必要的报表、文件,来养活一些不必要养活的机关干部。机关干部是不能产生增值行为的。我们一定要在监控有效的条件下,尽力精简机关。秘书有权对例行的管理工作进行处理,经理主要对例外事件,以及判别不清的重要例行事件作出处理。例行越多,经理就越少,成本就越低。一定要减少编制,我们的机关编制是过于庞大的。在同等条件下,机关干部是越少越好,当然不能少得一个也没有。因此我们一定坚定不移地要把一部分机关干部派到直接产生增值的岗位上去。机关的考评,应由直接服务部门进行打分,它要与机关的工资、奖金的组织得分挂勾。这也是客户导向,内部客户也是客户。


  市场部机关是无能的。每天的纸片如雪花一样飞啊,每天都向办事处要报表,今天要这个报表,明天要那个报表,这是无能的机关干部。办事处每一个月把所有的数据填一个表,放到数据库里,机关要数据就到数据库里找。从明天开始,市场部把多余的干部组成一个数据库小组,所有数据只能向这个小组要,不能向办事处要,办事处一定要给机关打分,你们不要给他们打那么好的分,让他们吃一点亏,否则他们不会明白这个道理,就不会服务于你们,使你作战有力。庞大的机关一定要消肿。在这个变革过程中,会触及到许多人的利益,也会碰到许多矛盾,领导干部要起模范作用。要有人敢于承担责任,不敢承担责任的人就不能当干部。当工程师也很光荣嘛。


  在本职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敢于负责任,使流程速度加快。对明哲保身的人一定要清除。华为给了员工很好的利益,于是有人说千万不要丢了这个位子,千万不要丢掉这个利益。凡是要保自己利益的人,要免除他的职务,他已经是变革的绊脚石。在去年的一年里,如果没有改进行为的,甚至一次错误也没犯过,工作也没有改进的,是不是可以就地免除他的职务。他的部门的人均效益没提高,他这个科长就不能当了。他说他也没有犯错啊,没犯错就可以当干部吗?有些人没犯过一次错误,因为他一件事情都没做。而有些人在工作中犯了一些错误,但他管理的部门人均效益提升很大,我认为这种干部就要用。对既没犯过错误,又没有改进的干部可以就地免职。


  3


  自我批判


  是思想、品德、素质、技能创新的优良工具


  我们一定要推行以自我批判为中心的组织改造和优化活动。自我批判不是为批判而批判,也不是为全面否定而批判,而是为优化和建设而批判。总的目标是要提升公司整体核心竞争力。


  为什么要强调自我批判?我们倡导自我批判,但不提倡相互批评,因为批评不好把握适度,如果批判火药味很浓,就容易造成队伍之间的矛盾。而自己批判自己呢,人们不会自己下猛力,对自己都会手下留情。即使用鸡毛掸子轻轻打一下,也比不打好,多打几年,你就会百炼成钢了。自我批判不光是个人进行自我批判,组织也要对自己进行自我批判。通过自我批判,各级骨干要努力塑造自己,逐步走向职业化,走向国际化。只有认真地自我批判,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吸收先进,优化自己。公司认为自我批判是个人进步的好方法,还不能掌握这个武器的员工,希望各级部门不要对他们再提拔了。两年后,还不能掌握和使用这个武器的干部要降低使用。在职在位的干部要奋斗不息、进取不止。干部要有敬业精神、献身精神、责任心、使命感。我们对普通员工不作献身精神要求,他们应该对自己付出的劳动,取得合理报酬。只对有献身精神的员工作要求,将他们培养成干部。


  另外,我们对高级干部实行严要求,不对一般干部实施严要求。因为都实施严要求,我们管理成本就太高了。因为管他也要花钱的呀,不打粮食的事我们要少干。因此我们对不同级别的干部有不同的要求,凡是不能使用自我批判这个武器的干部都不能提拔。自我批判从高级干部开始,高级干部每年都有民主生活会,民主生活会上提的问题是非常尖锐的。有人听了以后认为公司内部斗争真激烈,你看他们说起问题来很尖锐,但是说完他们不又握着手打仗去了吗?我希望这种精神一直能往下传,下面也要有民主生活会,一定要相互提意见,相互提意见时一定要和风细雨。


  我认为,批评别人应该是请客吃饭,应该是绘画、绣花,要温良恭俭让。一定不要把内部的民主生活会变成了有火药味的会议,高级干部尖锐一些,是他们素质高,越到基层应越温和。事情不能指望一次说完,一年不行,二年也可以,三年进步也不迟。我希望各级干部在组织自我批判的民主生活会议上,千万要把握尺度。我认为人是怕痛的,太痛了也不太好,象绘画,绣花一样,细细致致地帮人家分析他的缺点,提出改进措施来,和风细雨式最好。我相信只要我们持续下去,这比那种暴风急雨式的革命更有效果。


  4


  任职资格及虚拟利润法是推进公司合理评价干部的有序、有效的制度


  我们要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行任职资格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改变过去的评价蒙估状态。才会使有贡献、有责任心的人尽快成长起来。激励机制要有利于公司核心竞争力战略的全面展开,也要有利于近期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增长。


  什么叫领导?什么叫做政客?这次以色列的选举,让我们看到了犹太人的短视。拉宾意识到以色列一个小国,处在几亿阿拉伯人的包围中,尽管几次中东战争以色列都战胜了。但不能说 50 年、100 年以后,阿拉伯人不会发展起来,今天不以土地换和平、划定边界,与周边和平相处,那么一旦阿拉伯人强大起来,他们又会重新流离失所。而大多数人,只看重眼前的利益,沙龙是强硬派,会为犹太人争得近期利益,人们拥护了他。我终于看到一次犹太人也象我们一样的短视。我们的领导都不要迎合群众,但推进组织目的,要注意工作方法。一时牺牲的是眼前的利益,但换来的是长远的发展。


  我曾经在与一个世界著名公司,也是我司全方位的竞争对手的合作时讲过,我是拉宾的学生。我们一定要互补、互助,共同生存。我只是就崇敬拉宾,来比喻与竞争对手的长期战略关系。


  如何掌握任职资格的应用,是对各级干部的考验。我们公司在推行激励机制时,不要有短期行为,我们要强调可持续发展。既要看到他的短期贡献,也要看到组织的长期需求。不要对立起来,不要完全短期化,也不要完全长期化。


  同时,我们要推行以正向考核为主,但要抓住关键事件逆向考事,事就是事情的事。对每一件错误要逆向去查,找出根本原因,以改进。并从中发现优良的干部。我认为正向考核很重要,逆向的考事也很重要。要从目标决策管理的成功,特别是成功的过程中发现和培养各级领导干部。在失败的项目中,我们要善于总结,其中有不少好干部也应得到重视。要避免考绩绝对化、形而上学。特别是要从有实践经验、有责任心、有技能,且本职工作做得十分优秀的员工中选拔和培养骨干。


  干部要有敬业精神、献身精神、责任心和使命感。区别一个干部是不是一个好干部,是不是忠诚,标准有四个:第一,你有没有敬业精神,对工作是否认真,改进了,还能改进吗?还能再改进吗?这就是你的工作敬业精神。第二,你有没有献身精神,不要斤斤计较,我们的价值评价体系不可能做到绝对公平。如果用曹冲称象的方法来进行任职资格来评价的话,那肯定是公平的。但如果用精密天平来评价,那肯定公平不了。我们要想做到绝对公平是不可能的。我认为献身精神是考核干部的一个很重要因素。一个干部如果过于斤斤计较,这个干部绝对做不好,你手下有很多兵,你自私、斤斤计较,你的手下能和你合作很好吗?没有献身精神的人不要做干部,做干部的一定要有献身精神。第三点和第四点,就是要有责任心和使命感。我们的员工是不是都有责任心和使命感?如果没有责任心和使命感,为什么还想要当干部。如果你觉得你还是有一点责任心和使命感的,赶快改进,否则最终还是要把你免下去的。


  5


  不盲目创新,才能缩小庞大的机关


  庙小一点,方丈减几个,和尚少一点,机关的改革就是这样。总的原则是我们一定要压缩机关,为什么?因为我们建设了 IT。为什么要建设 IT?道路设计时要博士,炼钢制轨要硕士,铺路要本科生。但是道路修好了扳岔道就不要这么高的学历了,否则谁也坐不起这个火车。因此当我们公司组织体系和流程体系建设起来的时候,就不要这么多的高级别干部,方丈就少了。建立流程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单位生产效率,减掉一批干部。如果一层一层都减少一批干部,我们的成本下降很快。规范化的格式与标准化的语言,使每一位管理者的管理范围与内容更加扩大。信息越来越发达,管理的层次就越来越少,维持这些层级管理的官员就会越来越少,成本就下降了。


  要保证 IT 能实施,一定要有一个稳定的组织结构,稳定的流程。盲目创新只会破坏这种效率。


  我们不要把创新炒得太热。我们希望不要随便创新,要保持稳定的流程。要处理好管理创新与稳定流程的关系。尽管我们要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但对一个正常的公司来说,频繁地变革,内外秩序就很难安定地保障和延续。不变革又不能提升我们的整体核心竞争力与岗位工作效率。变革,究竟变什么?这是严肃的问题,各级部门切忌草率。一个有效的流程应长期稳定运行,不因有一点问题就常去改动它,改动的成本会抵消改进的效益。


  已经证明是稳定的流程,尽管发现它的效率不是很高,除非我们整体设计或大流程设计时发现缺陷,而且这个缺陷非改不可,其它时候就不要改了。今年所有的改革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证实,不能随意去创新和改革,这样创新和改革的成本太高。


  我们要坚持‘小改进,大奖励’。‘小改进、大奖励’是我们长期坚持不懈的改良方针。应在小改进的基础上,不断归纳,综合分析。研究其与公司总体目标流程的符合,与周边流程的和谐,要简化、优化、再固化。这个流程是否先进,要以贡献率的提高来评价。我年轻时就知道华罗庚的一句话,‘神奇化易是坦途,易化神奇不足提’。我们有些员工,交给他一件事,他能干出十件事来,这种创新就不需要,是无能的表现。这是制造垃圾,这类员工要降低使用。所以今年有很多变革项目,但每个变革项目都要以贡献率来考核。既要实现高速增长,又要同时展开各项管理变革,错综复杂,步履艰难,任重而道远。


  各级干部要有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要热烈而镇定,紧张而有秩序。‘治大国如烹小鲜’,我们做任何小事情都要小心谨慎,不要随意把流程破坏了,发生连锁错误。大家在处理相互之间的人际关系上也要保持冷静,稍不冷静就惹麻烦。千万不要有浮躁的情绪,戒骄戒躁,收敛自我,少一些冲动,多一些理智。


  我们要坚决反对形而上学、幼稚浮躁、机械教条和唯心主义。在管理进步中一定要实事求是,特别要反对形左实右。表面上去做得很正确,其实效率是很低的。


  6


  规范化管理本身已含监控


  它的目的是有效、快速的服务业务需要


  我们要继续坚持业务为主导,会计为监督的宏观管理方法与体系的建设。什么叫业务为主导,就是要敢于创造和引导需求,取得‘机会窗’的利润。也要善于抓住机会,缩小差距,使公司同步于世界而得以生存。什么叫会计为监督,就是为保障业务实现提供规范化的财经服务,规范化就可以快捷、准确和有序,使帐务维护成本低。规范化是一把筛子,在服务的过程中也完成了监督。要把服务与监控融进全流程。我们也要推行逆向审计,追溯责任,从中发现优秀的干部,铲除沉淀层。


  以业务为主导,会计为监督的管理模式,就是要为推行区域、业务的行政管理与统一财务服务的行政管理相分离做准备(财务 IT,将实行全国、全球统一管理)。


  7


  面对变革要有一颗平常心


  要有承受变革的心理素质


  我们要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变革。什么是变革?就是利益的重新分配。利益重新分配是大事,不是小事。这时候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管理机构,才能进行利益的重新分配,改革才能运行。在改革的过程中,从利益分配的旧平衡逐步走向新的利益分配平衡。这种平衡的循环过程,是促使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与效益增长的必须。但利益分配永远是不平衡的。


  我们在进行岗位变革也是有利益重新分配的,比如大方丈变成了小方丈,你的庙被拆除了,不管叫什么,都要有一个正确的心态来对待。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心态,我们的改革是不可以成功的,不可能被接受的。特别是随着 IT 体系的逐步建成,以前的多层行政传递与管理的体系将更加扁平化。伴随中间层的消失,一大批干部将成为富余,各大部门要将富余的干部及时输送至新的工作岗位上去,及时地疏导,才会避免以后的过度裁员。我在美国时,在和 IBM、CISCO、LUCENT 等几个大公司领导讨论问题时谈到,IT 是什么?他们说,IT 就是裁员、裁员、再裁员。以电子流来替代人工的操作,以降低运作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我们也将面临这个问题。伴随着 IPD、ISC、财务四统一、支撑 IT 的网络等逐步铺开和建立,中间层消失。我们预计我们大量裁掉干部的时间大约在 2003 年或 2004 年。


  今天要看到这个局面,我们现在正在扩张,还有许多新岗位,大家要赶快去占领这些新岗位,以免被裁掉。不管是对干部还是普通员工,裁员都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从来没有承诺过,象日本一样执行终身雇佣制。我们公司从创建开始就是强调来去自由。同时,公司与社会间的劳动力交流是必要的,公司不用的、富余的劳动力在社会上其它地方可能是需要的,社会上也许有一些我们短缺的。公司内长木板和短木板的交换也是需要岗位与人员的流动。


  我们要及时地疏导员工到新岗位上去,才会避免以后过度裁员。内部流动是很重要的。当然这个流动有升有降,只要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了,个人的升、降又何妨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此今天来说,我们各级部门真正关怀干部,就不是保住他,而是要疏导他,疏导出去。在新岗位上尽量使用和训练老员工,老员工也应积极去占领,不然补充了新人,他也有选择的权利。只有公司核心竞争力提升,才会有全体员工价值实现机会。


  我们要消除变革中的阻力,这种阻力主要来自高中级干部。我们正处在一个组织变革的时期,许多高中级干部的职务都会相对发生变动。我们愿意听取干部的倾诉,但我们也要求干部服从,否则变革无法进行。待三年后,变革已进入正常秩序,我们愿意遵照干部的意愿及工作岗位的可能,接受干部的调整愿望。


  对于干部,我们只有这样一个方法,愿意听你们诉一诉,诉完后还是要到分配的岗位工作。对于基层员工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努力提高自己本职工作的技能。要严格控制基层员工的转岗,转岗一定要得到严格的审查与批准。我认为基层员工就是要发展专业技能,专业技能提高了也可以拿高工资。对已经转岗的和以后还要转岗的,只要不能达到新岗位的使用标准,而原工作岗位已由合格员工替代的,建议各部门先劝退。各部门不能在自己的流程中,有多余的冗积和沉淀。哪一个部门的干部工作效率不高,应由这一个部门的一把手负责任。


  我们要减少工作协调与调度会议,即使对于那些必须开的、开完要立即实行的会议,也要减少参加这些会议的人员数量。同时要禁止技能培训类远期的目标的会议在上班时间召开,其他活动如体检、沟通、联欢之类活动,更不得在上班时间举行,要确保工作时间与质量得到贯彻落实。


  8


  模板化是所有员工快速管理进步的法宝


  我们认为规范化管理的要领是工作模板化,什么叫做规范化?就是我们把所有的标准工作做成标准的模板,就按模板来做。一个新员工,看懂模板,会按模板来做,就已经国际化、职业化,现在的文化程度,三个月就掌握了。而这个模板是前人摸索几十年才摸索出来的,你不必再去摸索。


  各流程管理部门、合理化管理部门,要善于引导各类已经优化的、已经证实行之有效的工作模板化。清晰流程,重复运行的流程,工作一定要模板化。一项工作达到同样绩效,少用工,又少用时间,这才说明管理进步了。我们认为,抓住主要的模板建设,又使相关的模板的流程连结起来,才会使IT成为现实。在这个问题,我们要加强建设。


  9


  华为的危机


  以及萎缩、破产是一定会到来的


  现在是春天吧,但冬天已经不远了,我们在春天与夏天要念着冬天的问题。我们可否抽一些时间,研讨一下如何迎接危机。IT 业的冬天对别的公司来说不一定是冬天,而对华为可能是冬天。华为的冬天可能来得更冷,更冷一些。我们还太嫩,我们公司经过十年的顺利发展没有经历过挫折,不经过挫折,就不知道如何走向正确道路。磨难是一笔财富,而我们没有经过磨难,这是我们最大的弱点。我们完全没有适应不发展的心理准备,与技能准备。


  我们在讨论危机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结合自身来想一想。我们所有员工的职业化程度都是不够的。我们提拔干部时,首先不能讲技能,要先讲品德,品德是我讲的敬业精神、献身精神、责任心和使命感。危机并不遥远,死亡却是永恒的,这一天一定会到来,你一定要相信。从哲学上,从任何自然规律上来说,我们都不能抗拒,只是如果我们能够清醒认识到我们存在的问题,我们就能延缓这个时候的到来。


  繁荣的背后就是萧条。玫瑰花很漂亮,但玫瑰花肯定有刺。任何事情都是相辅相背的,不可能有绝对的。今年我们还处在快速发展中,员工的收入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在这个时期来研究冬天的问题,比较潇洒,所以我们提前到繁荣时期来研究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居安思危,就必死无疑。


  危机的到来是不知不觉的,我认为所有的员工都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立场想问题。如果说你们没有宽广的胸怀,就不可能正确对待变革。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变革,抵制变革,公司就会死亡。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一方面要努力地提升自己,一方面要与同志们团结好,提高组织效率,并把自己的好干部送到别的部门去,使自己部下有提升的机会。你减少了编制,避免了裁员、压缩。


  在改革过程中,很多变革总会触动某些员工的一些利益和矛盾,希望大家不要发牢骚,说怪话,特别是我们的干部要自律,不要传播小道消息。我认为,每一个人都要站在严格要求自己的角度说话,同时也要把自己的家属管好。一个传播小道消息、不能自律的人,是不能当干部的,因为你部下的许多事你都知道,你有传播习惯,你不会触及部下?他们能相信您?因此,所有的员工都要自律以及制止小道消息的传播,帮助公司防止这些人成为干部。


  10


  安安静静地应对外界议论


  对待媒体的态度,希望全体员工都要低调,因为我们不是上市公司,所以我们不需要公示社会。我们主要是对政府负责任,对企业的有效运行负责任。对政府的责任就是遵纪守法,我们去年交给国家的增值税、所得税是 18 个亿,关税是 9 个亿,加起来一共是 27 个亿。估计我们今年在税收方面可能再增加百分之七、八十,可能要给国家交到四十多个亿。我们已经对社会负责了。媒体有他们自己的运作规律,我们不要去参与,我们有的员工到网上的辩论,是帮公司的倒忙。媒体说你好,你也别高兴,你未必真好;说你不好,你就看看是否有什么地方可改进,实在报道有出入的,不要去计较,时间长了就好了。希望大家要安安静静的。


  前几年国外媒体说我们资不抵债,亏损严重,快要垮了,不是它说垮就垮的。也许它还麻痹了竞争对手,帮我们的忙。半年前,也还在说我司资不抵债,突然去年年底美国媒体又说我司富得流油,还说我有多少钱。我看公司并不富,我个人也没多少钱。你们看我象有钱人吗?你们最了解,我常常被人误认为老工人。财务对我最了解,我去年年底,才真真实实还清了我欠公司的所有帐,这世纪才成为无债的人。当然我买了房子、买了车。我原来是 10 万元买了一台广州厂处理的标致车,后来许多领导与我谈,还是买一个好一些的车,万一车祸能抗一下。所以媒体说我们富,就富了?我看未必。而且美国媒体别有用心的编造,不知安的什么心。所以我们的员工都要自律,也要容忍人家的不了解,不要去争论。有时候媒体炒作我们,我们的员工要低调,不要响应,否则就是帮公司的倒忙。


  我肯定的说,我同你们在座的人一样,一旦华为破产,我们都一无所有。所有的增值都必须在持续生存中才能产生。要持续发展,没有新陈代谢是不可能的。包括我被代谢掉,都是永恒不变的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我也以平常心对待。


  我认为,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把自己的事做好,把自己不对的地方改正。别人说的对的,我们就改了;别人说的不对的,时间长了也会证实他说的没道理。


广告

  我们要以平常心对待。我希望大家真正能够成长起来,挑起华为的重担,分担整个公司的忧愁,使公司不要走向灭亡。为了大家,大家要努力。希望大家正确对待社会上对我们的一些议论,希望大家安安静静的。我想,每个员工都要把精力用到本职工作上去,只有本职工作做好了才能为你的提高带来更大效益。国家的事由国家管,政府的事由政府管,社会的事由社会管,我们只要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就完成了我们对社会的责任。只有这样我们公司才能安全、稳定。不管遇到任何问题,我们的员工都要坚定不移地保持安静,听党的话,跟政府走。严格自律,不该说的话不要乱说。特别是干部要管好自己的家属。我们华为人都是非常有礼仪的人。当社会上根本认不出你是华为人的时候,你就是华为人;当这个社会认出你是华为人的时候,你就不是华为人,因为你的修炼还不到家。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网络股的暴跌,必将对二、三年后的建设预期产生影响,那时制造业就惯性进入了收缩。眼前的繁荣是前几年网络大涨的惯性结果。记住一句话‘物极必反’,这一场网络、设备供应的冬天,也会象热得人们不理解一样,冷得出奇。没有预见,没有预防,就会冻死。那时,谁有棉衣,谁就活下来了。

2021年10月19日星期二

上升沿检测代码实现

 最近用到的某款软件里面使用到 Python 脚本,因为是工控的,所以需要一个检测上升沿的功能,但是该软件的 Python 库里面似乎是没有这个函数或类可以使用,因为可能要进行移植,所以也不能采用外部库的方式(我也懒得去找),于是想能不能直接用 Python 写一个上升沿检测的功能,代码如下:

#-*- coding:gb18030 -*-

flag = False

 

while True:

    if flag == False:

        flag = input('TrueOrFalse: ')

        if flag == True:

            print 'Move robot'

 

    inSignal = input('InputSignal: ')

    flag = inSignal or False


具体原理就是检查标志 flag 是否处于 False,如果是再去检查输入,如果输入为 True,则将 flag 设为 True 并且执行动作,等执行完动作再去检查输入。

循环检测中,如果输入为 False 则将 flag 复位为 False,否则 flag 保持为 True,这样就可以使动作限定在输入复位过一遍的情况。


2021年9月30日星期四

 当一个人的本能要求他逃避或是还手的时候,他能留在原地、忍受

着攻击的前提是,有一个公正的游戏规则,并且深信对方会回到游戏规

则当中来。

2021年9月24日星期五

物联网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 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通过各类可能的网络接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连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的信息承载体,它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形成互联互通的网络 [1]  。

2021年7月13日,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了《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物联网市场规模达1.7万亿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达3031亿元。 [7] 


目录

1 定义

2 起源

3 特征

4 关键技术

▪ 射频识别技术

▪ 传感网

▪ M2M系统框架

▪ 云计算

5 应用

▪ 智能交通

▪ 智能家居

▪ 公共安全

6 挑战

▪ 技术标准的统一与协调

▪ 管理平台问题

▪ 成本问题

▪ 安全性问题


定义


物联网( IoT ,Internet of things )即“万物相连的互联网”,是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网络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人、机、物的互联互通 [2]  。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IT行业又叫:泛互联,意指物物相连,万物万联。由此,“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因此,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3]  。


起源


物联网概念最早出现于比尔盖茨1995年《未来之路》一书,在《未来之路》中,比尔盖茨已经提及物联网概念,只是当时受限于无线网络、硬件及传感设备的发展,并未引起世人的重视 [4]  。

199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造性地提出了当时被称作EPC系统的“物联网”的构想 [5]  。

1999年,美国Auto-ID首先提出“物联网”的概念,主要是建立在物品编码、RFID技术和互联网的基础上。过去在中国,物联网被称之为传感网。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的研究,并已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建立了一些适用的传感网。同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提出了,“传感网是下一个世纪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发展机遇” [4]  。

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提出传感网络技术将是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 [4]  。

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交换。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4]  。


特征


物联网的基本特征从通信对象和过程来看,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交互是物联网的核心。物联网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整体感知、可靠传输和智能处理 [5]  。

整体感知—可以利用射频识别、二维码、智能传感器等感知设备感知获取物体的各类信息。

可靠传输—通过对互联网、无线网络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送,以便信息交流、分享。

智能处理—使用各种智能技术,对感知和传送到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实现监测与控制的智能化。根据物联网的以上特征,结合信息科学的观点,围绕信息的流动过程,可以归纳出物联网处理信息的功能:

(1)获取信息的功能。主要是信息的感知、识别,信息的感知是指对事物属性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知觉和敏感;信息的识别指能把所感受到的事物状态用一定方式表示出来。(2)传送信息的功能。主要是信息发送、传输、接收等环节,最后把获取的事物状态信息及其变化的方式从时间(或空间)上的一点传送到另一点的任务,这就是常说的通信过程。(3)处理信息的功能。是指信息的加工过程,利用已有的信息或感知的信息产生新的信息,实际是制定决策的过程。(4)施效信息的功能。指信息最终发挥效用的过程,有很多的表现形式,比较重要的是通过调节对象事物的状态及其变换方式,始终使对象处于预先设计的状态 [5]  。


关键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

谈到物联网,就不得不提到物联网发展中备受关注的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简称RFID)。RFID是一种简单的无线系统,由一个询问器(或阅读器)和很多应答器(或标签)组成。标签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每个标签具有扩展词条唯一的电子编码,附着在物体上标识目标对象,它通过天线将射频信息传递给阅读器,阅读器就是读取信息的设备。RFID技术让物品能够“开口说话”。这就赋予了物联网一个特性即可跟踪性。就是说人们可以随时掌握物品的准确位置及其周边环境。据Sanford C. Bernstein公司的零售业分析师估计,关于物联网RFID带来的这一特性,可使沃尔玛每年节省83.5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是因为不需要人工查看进货的条码而节省的劳动力成本。RFID帮助零售业解决了商品断货和损耗(因盗窃和供应链被搅乱而损失的产品)两大难题,仅盗窃一项,沃尔玛一年的损失就达近20亿美元 [1]  。


传感网


MEMS是微机电系统( Micro - Electro - Mechanical Systems)的英文缩写。它是由微传感器、微执行器、信号处理和控制电路、通讯接口和电源等部件组成的一体化的微型器件系统。其目标是把信息的获取、处理和执行集成在一起,组成具有多功能的微型系统,集成于大尺寸系统中,从而大幅度地提高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和可靠性水平。它是比较通用的传感器。因为MEMS,赋予了普通物体新的生命,它们有了属于自己的数据传输通路、有了存储功能、操作系统和专门的应用程序,从而形成一个庞大的传感网。这让物联网能够通过物品来实现对人的监控与保护。 遇到酒后驾车的情况,如果在汽车和汽车点火钥匙上都植入微型感应器,那么当喝了酒的司机掏出汽车钥匙时,钥匙能透过气味感应器察觉到一股酒气,就通过无线信号立即通知汽车 “暂停发动”,汽车便会处于休息状态。同时“命令”司机的手 机给他的亲朋好友发短信,告知司机所在位置,提醒亲友尽快来处理。不仅如此,未来衣服可以“告诉”洗衣机放多少水和洗衣粉最经济;文件夹会“检查”我们忘带了什么重要文件;食品蔬菜的标签会向顾客的手机介绍“自己”是否真正“绿色安全”。这就是物联网世界中被“物”化的结果 [1]  。


M2M系统框架


M2M是Machine-to-Machine/Man的简称,是一种以机器终端智能交互为核心的、网络化的应用与服务。它将使对象实现智能化的控制。M2M技术涉及5个重要的技术部分:机器、M2M硬件、通信网络、中间件、应用。基于云计算平台和智能网络,可以依据传感器网络获取的数据进行决策,改变对象的行为进行控制和反馈。拿智能停车场来说,当该车辆驶入或离开天线通信区时,天线以微波通讯的方式与电子识别卡进行双向数据交换,从电子车卡上读取车辆的相关信息,在司机卡上读取司机的相关信息,自动识别电子车卡和司机卡,并判断车卡是否有效和司机卡的合法性,核对车道控制电脑显示与该电子车卡和司机卡一一对应的车牌号码及驾驶员等资料信息;车道控制电脑自动将通过时间、车辆和驾驶员的有关信息存入数据库中,车道控制电脑根据读到的数据判断是正常卡、未授权卡、无卡还是非法卡,据此做出相应的回应和提示。另外,家中老人戴上嵌入智能传感器的手表,在外地的子女可以随时通过手机查询父母的血压、心跳是否稳定;智能化的住宅在主人上班时,传感器自动关闭水电气和门窗,定时向主人的手机发送消息,汇报安全情况 [1]  。


云计算


云计算旨在通过网络把多个成本相对较低的计算实体整合成一个具有强大计算能力的完美系统,并借助先进的商业 模式让终端用户可以得到这些强大计算能力的服务。如果将 计算能力比作发电能力,那么从古老的单机发电模式转向现代电厂集中供电的模式,就好比大家习惯的单机计算模式转向云计算模式,而“云”就好比发电厂,具有单机所不 能比拟的强大计算能力。这意味着计算能力也可以作为一种商品进行流通,就像煤气、水、电一样,取用方便、费用低廉,以至于用户无需自己配备。与电力是通过电网传输不同,计算能力是通过各种有线、无线网络传输的。因此,云计算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通过不断提高“云”的处理能力,不断减少用户终端的处理负担,最终使其简化成一个单纯的输入输出设备,并能按需享受“云”强大的计算处理能力。物联网感知层获取大量数据信息,在经过网络层传输以后,放到一个标准平台上,再利用高性能的云计算对其进行处理,赋予这些数据智能,才能最终转换成对终端用户有用的信息 [6]  。


应用


物联网的应用领域涉及到方方面面,在工业、农业、环境、交通、物流、安保等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有效的推动了这些方面的智能化发展,使得有限的资源更加合理的使用分配,从而提高了行业效率、效益。 在家居、医疗健康、教育、金融与服务业、旅游业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的应用,从服务范围、服务方式到服务的质量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改进,大大的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在涉及国防军事领域方面,虽然还处在研究探索阶段,但物联网应用带来的影响也不可小觑,大到卫星、导弹、飞机、潜艇等装备系统,小到单兵作战装备,物联网技术的嵌入有效提升了军事智能化、信息化、精准化,极大提升了军事战斗力,是未来军事变革的关键 [4]  。


智能交通


物联网技术在道路交通方面的应用比较成熟。随着社会车辆越来越普及,交通拥堵甚至瘫痪已成为城市的一大问题。对道路交通状况实时监控并将信息及时传递给驾驶人,让驾驶人及时作出出行调整,有效缓解了交通压力;高速路口设置道路自动收费系统(简称ETC),免去进出口取卡、还卡的时间,提升车辆的通行效率;公交车上安装定位系统,能及时了解公交车行驶路线及到站时间,乘客可以根据搭乘路线确定出行,免去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社会车辆增多,除了会带来交通压力外,停车难也日益成为一个突出问题,不少城市推出了智慧路边停车管理系统,该系统基于云计算平台,结合物联网技术与移动支付技术,共享车位资源,提高车位利用率和用户的方便程度。该系统可以兼容手机模式和射频识别模式,通过手机端APP软件可以实现及时了解车位信息、车位位置,提前做好预定并实现交费等等操作,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停车难、难停车”的问题 [4]  。


智能家居


智能家居就是物联网在家庭中的基础应用,随着宽带业务的普及,智能家居产品涉及到方方面面。 家中无人,可利用手机等产品客户端远程操作智能空调,调节室温,甚者还可以学习用户的使用习惯,从而实现全自动的温控操作,使用户在炎炎夏季回家就能享受到冰爽带来的惬意;通过客户端实现智能灯泡的开关、调控灯泡的亮度和颜色等等; 插座内置Wifi,可实现遥控插座定时通断电流,甚者可以监测设备用电情况,生成用电图表让你对用电情况一目了然,安排资源使用及开支预算;智能体重秤,监测运动效果。内置可以监测血压、脂肪量的先进传感器,内定程序根据身体状态提出健康建议; 智能牙刷与客户端相连,供刷牙时间、刷牙位置提醒,可根据刷牙的数据生产图表,口腔的健康状况; 智能摄像头、窗户传感器、智能门铃、烟雾探测器、智能报警器等都是家庭不可少的安全监控设备,你及时出门在外,以在任意时间、地方查看家中任何一角的实时状况,任何安全隐患。看似繁琐的种种家居生活因为物联网变得更加轻松、美好 [4]  。


公共安全


近年来全球气候异常情况频发,灾害的突发性和危害性进一步加大,互联网可以实时监测环境的不安全性情况,提前预防、实时预警、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降低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的威胁。 美国布法罗大学早在 2013 年就提出研究深海互联网项目,通过特殊处理的感应装置置于深海处,分析水下相关情况,海洋污染的防治、海底资源的探测、甚至对海啸也可以提供更加可靠的预警。该项目在当地湖水中进行试验,获得成功,为进一步扩大使用范围提供了基础。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智能感知大气、土壤、森林、水资源等方面各指标数据,对于改善人类生活环境发挥巨大作用 [4]  。


挑战


虽然物联网近年来的发展已经渐成规模,各国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进行研究和开发。但是在技术、管理、成本、政策、安全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需要攻克的难题, 具体分析如下:


技术标准的统一与协调


传统互联网的标准并不适合物联网。物联网感知层的数据多源异构,不同的设备有不同的接口,不同的技术标准;网络层、应用层也由于使用的网络类型不同、行业的应用方向不同而存在不同的网络协议和体系结构。建立的统一的物联网体系架构,统一的技术标准是物联网正在面对的难题 [4]  。


管理平台问题


物联网自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网络体系,加之应用领域遍及各行各业,不可避免的存在很大的交叉性。如果这个网络体系没有一个专门的综合平台对信息进行分类管理,就会出现大量信息冗余、重复工作、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的状况。每个行业的应用各自独立,成本高、效率低,体现不出物联网的优势,势必会影响物联网的推广。 物联网现急需要一个能整合各行业资源的统一管理平台,使其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模式 [4]  。


成本问题


各国对物联网都积极支持,在看似百花齐放的背后,能够真正投入并大规模使用的物联网项目少之又少。譬如,实现RFID技术最基本的电子标签及读卡器,其成本价格一直无法达到企业的预期,性价比不高;传感网络是一种多跳自组织网络,极易遭到环境因素或人为因素的破坏,若要保证网络通畅,并能实时安全传送可靠信息,网络的维护成本高。在成本没有达到普遍可以接受的范围内,物联网的发展只能是空谈 [4]  。


安全性问题


传统的互联网发展成熟、应用广泛,尚存在安全漏洞。物联网作为新兴产物,体系结构更复杂、没有统一标准,各方面的安全问题更加突出。其关键实现技术是传感网络,传感器暴露的自然环境下,特别是一些放置在恶劣环境中的传感器,如何长期维持网络的完整性对传感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传感网络必须有自愈的功能。 这不仅仅受环境因素影响,人为因素的影响更严峻。RFID是其另一关键实现技术,就是事先将电子标签置入物品中以达到实时监控的状态,这对于部分标签物的所有者势必会造成一些个人隐私的暴露,个人信息的安全性存在问题。不仅仅是个人信息安全,如今企业之间、国家之间合作都相当普遍,一旦网络遭到攻击,后果将更不敢想象。 如何在使用物联网的过程做到信息化和安全化的平衡至关重要 [4]  。

2021年8月31日星期二

P1 Elder Jiang怒斥香港记者完整语录

 2000年10月27日,香港女记者张宝华问及是否「钦点」董建华连任行政长官,面对香港记者不断的追问,表示这帮香港记者水平有限,并作出有关回应。

注:新闻二台与翡翠台针对此段发言所配字幕稍有不同。例如,对于原话「闷声大发财」,新闻二台用的是「发大财」,而翡翠台用的是「大发财」;除此之外,很多口语细节都没有在字幕中反映出来。有鉴于此,本段语录尽量根据江的原话进行编写。视频详见有线新闻台版本和翡翠台版本。

注:此次访问时江泽民在说普通话的同时夹杂粤语、英语,下面会将原文标出,粤语、英语使用斜体,必要时附上翻译。

张:江主席,你觉得董先生连任好不好啊?

江:好啊。

张:中央也支持他吗?

江:对啊,当然啦。

张:那为什么这么早就提出了,有没有别的人选呢?

张:欧盟呢最近发表了一个报告说呢……呃……北京会透过一些渠道去影响、干预香港的法治,你对这个看法有什么回应呢?

江:没听过这个事。

张:是彭定康说的。

江:彭定康说的就是真的啦?你们媒体千万要注意啊,不要“见着风,是得雨”啊。接到这些消息,你媒体本身也要判断,明白意思吗?假使这些完全……无中生有的东西,你再帮他说一遍,你等于……你也等于……你也有责任吧?

张:现在呢那么早呢你们就是说支持董先生呢,会不会给人一种感觉就是内定了、欽点了董先生呢?

江:没有任何(内定、钦点)的意思。还是按照香港的……按照基本法、按照选举的法——去产生……

张:但是你们那么……

江:你……刚才你问我啊,我可以回答你一句“无可奉告”,那你们又不高兴,那怎么办?

张:那董先生……

江:我讲的意思不是我是钦点他当下一任。你问我不支……支持不支持,我是支持的。我就明确地给你告诉这一点。

张:江主席……

江:我觉得你们啊,你们……我感觉你们新闻界还要学习一个,你们非常熟悉西方的这一套 value。你们毕竟还 too young(太年轻),明白这意思吧。我告诉你们我是身经百战了,见得多了!啊,西方的哪一个国家我没去过?媒体他们——你……你们要知道,美国的华莱士,那比你们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啊,我跟他谈笑风生!所以说媒体啊,要……还是要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懂我的意思——識得唔識得啊?(懂不懂啊?)

江:唉,我也给你们着急啊,真的。

江:你们真的……我以为……遍地……你们有一个好,全世界跑到什么地方,你们比其他的西方记者啊,跑得还快。但是呢,问来问去的问题啊,都 too simple(太肤浅),啊,sometimes naïve!(有时很幼稚)懂了没有啊?

张:那江主席,你觉得……

江:識得唔識得啊?(懂不懂啊?)

(一片嘈杂声)

记者:但是能不能说一下为甚麽支持董建华呢?

江:我很抱歉,我今天是作为一个长者给你们讲的。我不是新闻工作者,但是我见得太多了,我……我有这个必要告诉你们一点,人生的经验。

江:我刚才呢……我刚才我很想啊,就是我每一次碰到你们我就讲中国有一句话叫「闷声大发财」,我就什么话也不说。這是最好的!但是我想,我见到你们这样热情啊,一句话不说也不好。所以你刚才你一定要——在宣传上将来如果你们报道上有偏差,你们要负责的。我没有说要钦定(董建华),没有任何这个意思。但是你问……你一定要非得要问我……对董先生支持不支持。我们不支持他?他现在是当特首,我们怎么能不支持特首?

记者:但是如果说连任呢?

江:对不对?

江:诶,连任也要按照香港的法律啊,对不对?要要……要按照香港的……当然我们的决定权也是很重要的。香港的特区……特别行政区是属于中国……人民共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人民政府啊。啊?到那个时候我们会表态的!

记者:但是呢……

江:明白这意思吧?

江:你们啊,不要想……喜欢……弄个大新闻,说现在已经钦定了,再把我批判一番。

记者:不是,但是呢就是……

江:你们啊,naïve!(幼稚!)

记者:但是呢就是……

保安人员:好好好OKOK……

江:I'm angry!(我生气了!)我跟你讲啊,你们这样子啊,是不行的!

保安人员:好好好,请大家离场。

江:我今天算是得罪了你们一下!

2021年8月27日星期五

自由本就是站不稳的状态 | 记者柴静

 前面的话

今天是记者节。

在中国,仅有3种职业拥有自己的行业性节日,其他两个分别是教师和护士。

即便仍有不少记者坚持着职业的良知,可是我不敢说,在今天,记者仍受到普遍的尊重。个中缘由,早已不知从何说起了。

但是我仍然记得,曾经提起“记者”,我们会联想到的词汇:事实、真相、公正、监督,等等等等。

这些联想,可能本身就带有偏见,但更是一种期待,更是“该有的样子”。

今天,想跟大家一起回顾,2013年柴静在《看见》新书发布会上的演讲,关于报道的困境和记者的坚持。

讲述 | 柴静

有很多读者曾经留言给我,他说,为什么你说,一个人给你自由你不独立仍是奴隶?

我就想了想,我写这本书之前,曾经翻了翻我大概20岁左右时候的日记,想找点参考。但是看了一本又一本,然后发现,这段历史好像跟我没什么关系。

为什么?因为里头记的事,基本上没有什么事实,也没有场景,也没有描写,也没有对话,通篇都是我我我,对自己也没有什么反思跟批评。

再往下看更悲惨,我原来想,那谈恋爱的事总该记得比较清楚吧,但是,看完之后,发现当年谈过恋爱的人也记不得了。因为里面基本只有描写、情绪和结论。

比如说,看前几页的时候还在写,“啊,他是上帝上老师派给我的”,再翻几页就变成了“啊,原来他是个人渣”,都只有结论。我看的时候就在想:“柴老师,您当年是发生了什么事啊?”但是不记得了。

所以,不要说去报道一个国家,就算报道自己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因为报道所要求的准确、客观、公正、平衡,这些原则,有的时候跟人性当中一些蒙昧的本能是相抵触的。我们总是忍不住想要塑造自己,人想要去遮盖那些不利于自己的事实,人想要对他人做出评价,人们想要说,我是正确的以及为什么我是如此正确。

一个人身上发生的事件每天就是新闻,我们记录自己的同时,也在记录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新闻史,也就是我们的心灵史。

如果都以我这样的态度来报道的话,那么我们将来回首往事的时候,就像看见白茫茫大雾一片,一无所见,既看不见他人,也看不见自己,因为这里面没有生命的实质。

当年我二十三四岁到央视做新闻,就是带着这么一个思维模式来做的,所以那种困窘可想而知。那时候陈虻老骂我们。

陈虻

我记得有一次,他拿一个年轻记者的片子说事儿,当时那个片子拍得很动人,是拍有一个中学的老师,把四个智障的孩子接到自己的家里来,在家里吃,在家里住,还给他们订作业本,做得很动情。

陈虻说他很感动,但他隐隐约约觉得有点不对劲,他就把这个记者叫过来问,说:“收钱吗?”

记者说“收”。

“收多少钱?”

“一个人两三万吧。”

他算了一下,一年下来12万,扣除掉吃喝拉撒,可能还能够剩下的钱,也高于这个老师在学校的工资。

陈虻就说:“在我不知道收钱之前,订作业本这个动作让我觉得感动,我知道了之后,这个动作在我看来叫省钱。”

然后他问:“谁教给你们的,啊?请问你们有自己的思想吗?让你表达你有吗?谁教给你这个的?”

陈虻说得很对,但是,谁教给你的,这个问题我当时觉得他提得太像外宾了

然后,我就想我小时候,我妈想让我受点文艺熏陶,也找了各种方式,比如说,让我学学音乐,因为,文艺是最感染心灵的嘛。

但我天资比较平庸,到现在,大概小提琴我会拉一个曲子是《白毛女》,二胡是跟我爸学的,会拉一个曲子叫《小白菜》,手风琴我也会,会拉《铁道游击队》,所以,就这样还叫文艺女青年啊。

这就是这个年代的一个文艺气氛,在这个气氛当中,你看,文艺最表现的本来就应该是人,但我们这个音乐当中的人,要么就是一个战斗者,要么就是一个控诉者。

所以,这个模式已经渗透在你的血液当中,你以为你很逆反,你以为你很反对这个,但是稍不留神,心灵的惯性就会驱使你成为你自己最反对的人,你怎么解除它,其实是最困难的事情。

那时候,陈虻老骂我们,审个片子,拿过来看一遍说:“你是机器人吗?”

你就拿回去改,改完了战战兢兢再拿给他看,这次他很温和,说:“嗯,你这次不是机器人了,你连人都不是,你就是个机器。”

但是靠这种严苛的责骂啊,好像也没有什么用,因为你原来这个模式就像一个拐杖一样——在思想上。你拄着它走了很多年,很长的路,习以为常,你很安全,突然你把他撤了,你自己的腿脚没那么强健,你都不知道该怎么往前走,只能瘫倒在地。

所以,陈虻后来也放弃我了,他就跟我说:“哎呀,你去吧,你这个人靠语言没什么用,不撞南墙不回头。”

他说得对,这个撞南墙,人的脑袋在这上面撞得头破血流,你才有感受,你思想的肌肉才不会那么僵化,有松动的时候,外界的东西才能够侵入你,侵入你的头脑,侵入你的心灵,击碎你的模式,摧垮你原来的概念。

所以,我为什么在这本书中,写十年来我所见到的人,因为只有人才构成了当下的我自己。

我以前不知道什么叫准确。在2003年,非典的时候,我见过4月19号人民医院的急诊室,他们当天把所有的非典病人撤离,那简直是一场逃命一样的撤离。所有的被褥都扯翻在地上,然后,椅子都已经四脚朝天,像尖叫一样。

当时的急诊科主任朱继红带着我去看这个现场,他指给我看墙上有一块小黑板,这个黑板上面写了22个名字,绝大多数的后面写着“肺炎”两个字。他跟我说,其实这都已经是非典。

他说病人不知情,来输液的人也不知情。医生知情吗?知情。可是,每个人都沤在这里头,他们连隔离服都没有。

我问他说:“你清洁区跟污染区怎么区分啊?”他就指了指这儿(心脏的位置),说“在心里区分”。我说:“那你靠什么防护?”他说“我靠精神防护”。人民医院后来有76位医护人员感染,有两位急诊科的医生殉职。

他跟我说这些的时候,脸上那种几乎是空白的木然的绝望和沉痛,是让一个年轻人理解新闻为什么要准确。因为4月19号的时候,很多媒体还在对外界说:“市民可以不戴口罩上街”,而我也曾经也对这个信息深信不疑。

我忽视过我的职责,所以我不敢再如此轻慢,因为准确二字事关着他人的性命。

我以前也不知道什么叫平等,一说到平等,就要在镜头面前故做姿态。

后来我去采访李阳的家庭暴力事件,在做完采访提纲之后,我把本子合上,我想我应该感受一下他的感受。就在闭着眼睛的10分钟里面,我发现我感受到的不是他的感受,我唤醒的是我自己少年时代的记忆。

那个中学上学的路上,被一个小混混推倒在街边,头磕在水泥沿上了,那一瞬间的感觉。我知道,最让人痛苦的不是身上的伤,或是头上的土,那种感觉,让你难受的是你对自己的憎恨,你觉得,一定是我自己身上有什么残破之处,才会招致这样的命运。

所以我就带了一束花给他的妻子,这个女人看了这束花之后,她搬出一个家庭的相册给我看,贴满了她们家这么多年来的照片,其中有一张她跟丈夫的合影旁边贴了一只玫瑰花。

这个玫瑰花已经很长时间了,是某一年结婚纪念日的时候她提醒丈夫的秘书去买回来的。就这一只花,她把所有的叶子都用塑料薄膜压得平平整整的,保存得特别好。

就是这个干枯的花瓣给我一个很深的刺激,以前我觉得人是人、我是我,但那一瞬间我觉得没有人我之分,她跟我一样,对自身完整的愿望是一样的,对幸福的憧憬也是一样的,只不过她出生在这儿她这样生活,我出生在那儿那样生活。

至于什么是平等?平等不是去悲悯或同情,平等是我和你都共同身处在相近的生活当中,你所经受的我必然经受,当我们共同在为生存而挣扎的时候,我们就是平等的。

我以前也不怎么求实,因为没有受到过严格的思维训练,而是喜欢那种四两拨千斤,弄巧卖智那种思维方法,比较华丽的水袖功夫,招人耳目。

但2007年,我采访华南虎照的时候,当时在视频当中有一个细节,那时候,周正龙穿了一个大棉袄,在地头我跟他坐着,在一块采访。

真假难辨。当天采访完之后,同事在一块,我发现我们五个人的小组有一个很剧烈的分歧,一部分人认为照片一定是假的,还有两位同事说一定是真的。

我说为什么?那个同事说:“周正龙披着大袄,背着光坐在那个漫山遍野的麦苗当中,那简直就是个老英雄啊”他说,“再说了,撒谎的人怎么敢直视镜头呢。”

这个瞬间我印象特别深,我觉得,奥,原来每个人的审美、经验、直觉都完全不一样啊,你要光靠感慨和抒发感情谁也说服不了谁,只能靠事实和因果的不断梳理。

我们也没有任何别的可以依靠的地方,两手空空,只能靠一句话:拿证据来。

就靠这一句话,你就可以从逻辑链条的最末端,一环一环向上追诉,让他枝枝相扣,自相咬合,以这样笨重的气力,即使是一个小孩子,也可以从土地当中拉出一个被深埋的庞然大物,这就是逻辑的力量,这也是求实的力量。

小的时候,看电影的时候,总喜欢问我妈说:“这人是好人、坏人啊?”长大之后也很容易有一个善恶分明、黑白两元的世界观。

做节目的时候,其实这样很痛快,大家看到好人出现,我们再加点音乐,立刻就涕泪交加,看到坏人出现的时候,咬牙切齿恨不得振臂高呼。

但是,2009年,当时我在重庆采访一个土地拍卖事件,有人向我们举报,一个叫陈坤志的人操纵土地拍卖。

我采访他的时候,他几乎是得意洋洋的承认了所有的事实,他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收了一千多万的中介费,给别人干活,这是劳动所得。然后,临出门的时候,他跟我说:“我是公安大学毕业的,我就是要玩法律。”

在这个节目播出之后,后来这个案件在调查跟审判当中,陈坤志被判处了死缓。但是我一直记得在采访中,他曾经跟我说过一句话:“说这个事件当中没有人是正义的,都别打这个旗号,都是为了利益。”

他给我提供了一些信息,我一一印证了,发现他说的是对的。当年向我们举报他的人也在诉求利益,而且也在诉求的是不正当的利益,只不过丛林法则大鱼吃小鱼。

所以,在节目当中,每一方都认为对方是黑社会,每一方都写了遗书,每一方在念遗书的时候都热泪盈眶。其实,没有一个受苦的群体的群像,只有一个一个具体的人,一个一个具体的有诉求的人。

陈坤志让我理解了什么是平衡

平衡就是对每一方的论述都要心存警觉,只有让那些不同的论述之间相互殴斗、彼此博弈,才能够接近事实本来的面目,也才能够保证自己不成为偏见的附庸。

在刚做记者的时候我还有一个习惯,有时候采访犯了错误的人,会问他说:“那你要不要表达一下歉意呀,你有没有忏悔啊。”有领导提醒过我,但是我当时不以为错,我觉得我这也是为了社会向善向好嘛。

后来,2009年,我采访一个电击治疗网瘾的调查,这个电疗治网瘾是设立在一个医院里头,我们被允许观摩了他们的整个课程。

这个课程当中有一个非常固定的环节,就是一声令下之后,所有的学生都集体向这位医生下跪,有抱着腿的,有搂着他的,大家都仰面大声嚎哭。

我就绕着他们转了一圈,我看大部分人脸上都是脸上干干泪水全无,但声音很大。后来,我就采访了当中的一个女孩,这个女孩就在我面前说:“电击一点都不疼,就像蚊子叮一下,我特别愿意留在这儿。”

就在我打算结束采访的时候,我突然看到她脸上流下眼泪,我就问她:“那你为什么痛苦呢?”她说:“我不痛苦。”我说:“那你为什么流泪呢?”她说“我没有流泪。”说到这儿的时候她的眼泪已经流到了腮帮子上。

她说“我愿意留在这儿”。说完这句话,那颗泪水重重地砸在她的裤子上。

在采访的时候,我问这位医生:“他们为什么向你下跪?”他说:“因为他们感恩。”

我说:“他们有没有可能是被胁迫,或者他们是装的?”他微微一笑,说了一句话:“能装一辈子不是也很好嘛?”

就是这个人的这句话,让我从此不敢再去问别人:你要不要表达你的歉意跟忏悔。

真实的人性有无尽的可能,任何强制性的目的,哪怕是出于善的目的,也有可能会导致普遍的虚伪,所以采访才只是呈现而不是评判,是认识而不是改造。

在这本书中,我想,写下的就是这十年当中我所遇到的这些人,他们撼动我头脑当中原本固有的概念,使我处在一个惶动不安的一个状态里面。不过,卢安克就说过一句话,“自由本来就是站不稳的状态。”

其实,我所说的这些概念都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也是早已被印证过的道理,用了十年的路,我才慢慢的接近他们,写下他们有意义吗?我也不知道,但对我来说,这里面好像有一种属于我自己的心灵的自由吧。

即使是真理,我也希望通过我自己的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重建去认识它。

生命是一个体验,体验了,时光才不会虚度,体验了,这些感受才会属于你,你因此而创建自己的生活,当你创建之后你才归属于它。

所以这些概念对我来说已经无关于职业的荣誉感,他们关乎的是这个世界当中属于人的真正的实质。不论我们走得多远都要守护这样的实质,绝不将它拱手出让。

在20岁的日记里面,看到了很多陈词滥调,只有一句话让我觉得还有一点意味。

那时候我已经是一个主持人了,有一天我在日记里面写,我说,身边的人在一块讨论,说将来我们的理想是什么?

很多人都说,我想成为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我说我的理想比这个更为高远,句号。然后,这个就完了,我还挺好奇的,到底是什么,翻过来之后,小柴当年写了一句说:“我想不断地完善自己”

当一个人力图完善自己的时候,他将不再向外界寻求什么,也不向外界推诿什么,他将把自己的重心放在人的内部,而社会的进步也就由一个一个独立的人,试图自我完善的过程当中得来。

我的起点这么低,所以这个过程才会无限长,永无尽头。想到这一点,我觉得也就踏实了。

在一个月之前,我还把一个小孩采访中又问哭了,是因为我不理解他,我不知道,孩子有的时候不是通过语言,而是通过行为去认识生活的。

我当时非常沮丧,我一个人坐了半个小时,后来我就问陪伴这个小孩十年的德国志愿者卢安克,我说我怎么总是改不了我身上的弱点呢?卢安克说,如果那么容易的话,我们还要这么漫长的人生干什么呢?

所以认识到自己身上的弱点,也才能对他人和这个世界有一份宽谅,我们不需要与谁为敌,我们只需要解除,共同来解除我们身上的蒙昧,从这当中睁开眼来看见他人,看见自己。

我想再说一件事,这件事情我还没有跟别人说过,是关于这本书的封面,这本书的封面,是陆智昌老师选择和设计的。

当时征求我意见的时候,我说我同意,但是我同意的理由我没有告诉他们。

这张照片是2006年《新闻调查》的同事陈威,在我们在重庆开县一个叫麻柳乡的地方采访的时候拍下来的。

我喜欢这张照片,是因为这背后的故事。这个村子是开县最偏僻、最贫穷的山村之一,有700户人家,青壮年大都出外打工,留下的就是这些老人跟孩子。

当年农民的负担很重,都很穷,所以跟政府的冲突很多。有一次,冲突很强烈,结果就是双方达成一个共识,政府说,那以后你们管你们自己的事务吧。

然后,他们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要把这个山村的路给修起来,路特别难修,曲里拐弯,要协调很多的关系和利益。政府想修,想了五年都没有能够修成,说现在你们自己来吧。

这个照片当中有一个老人,是这个村里的生活队长,他来负责开会协调。他说,我有这么几个规矩,第一,人人都要发言;第二,不能骂人;第三,不能光说怎么不行,也得说怎么行。

说完之后大家举手表决,85%都同意了,我就把这个纸按上手印贴在祠堂的门口。但是贴完之后,说允许你睡一觉之后又反悔,五天之内允许你反悔,你就把这个榜揭下来,再召集大家重新开一次会,但有一个条件,你得来负责全村人误工的费用,免得你太任性,为所欲为。

这张纸被揭下来过五次,每次都重新开,最后的结果是还尊重原来的决议。钱花出去,路修好了,没有任何人闹事,也没有任何人上访,日子就这么平淡地过下去。

所以每次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我在想,当年我们那期节目叫《麻柳的民主》,是说这里在实践中国基层民主做得最前卫的一个地方。实际上,这些老人、孩子他们很多人都不识字,根本没有听说过民主这两个字。

所以,这张照片给我的一个信念就是,我们用不着去向外来的世界刻意去学习什么模式,我们也用不着刻意地与谁为敌反对什么,我们只需要解开我们身上的束缚成为独立的人。

用我们自己最朴素的生活经验、智慧和常识,我们就能够创造和决定我们自己的生活,尽管这个生活并不完美,但是从今而后,我们将生活在自己亲手创建的世界之上。

谢谢大家!